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合集
- [10-10 23:15:55]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二语文课后练习 阅读:8457次
概要: 4.比较鉴赏法。五首诗,两课时,容量大,时间紧。为提高课堂效率,避免肢解诗歌、断章取义,教师宜从整体出发,通过两两比较,求同存异,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学习《饮酒》和《行路难》,指导学生自读《己亥杂诗》。朗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探讨诗歌主旨,积累名句,并且比较《饮酒》与《行路难》,把握两诗的不同点。背诵三首诗。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继续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二、师生共同学习《饮酒》 1.教师播放终南山美景:夕阳西斜,终南山中暮霭缭绕,日光斜斜拂照,山中归鸟啁啾,一片安谧宁静。 多媒体声屏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看画面边听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2.学生大声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及韵律。 教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合集,标签:初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http://www.85jc.com
4.比较鉴赏法。五首诗,两课时,容量大,时间紧。为提高课堂效率,避免肢解诗歌、断章取义,教师宜从整体出发,通过两两比较,求同存异,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学习《饮酒》和《行路难》,指导学生自读《己亥杂诗》。朗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探讨诗歌主旨,积累名句,并且比较《饮酒》与《行路难》,把握两诗的不同点。背诵三首诗。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继续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二、师生共同学习《饮酒》
1.教师播放终南山美景:夕阳西斜,终南山中暮霭缭绕,日光斜斜拂照,山中归鸟啁啾,一片安谧宁静。
多媒体声屏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看画面边听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2.学生大声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及韵律。
教师作朗读提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全诗应读得舒缓、悠然。
3.学生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教师补充注释。
①《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②人境:指朴素的田园;车马喧: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
③尔:作如此、如是讲,概指前面两句。
④菊: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着高洁的情致。
东篱:东边的篱笆,后多象征远离尘俗。
⑤真,指人的自然本性,萧统《陶渊明传》言其“任真自得”,陶在田园中保全了一份质性自然的“真我”。真意,即真趣。
学生仔细读诗,整体把握诗意。
(2)说诗,学生概述诗意。
选两位同学概括诗意。明确:《饮酒》通过写诗人隐居南山闲适、恬淡的生活,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从哲理的高度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一、二句写自己在人世间结庐而居,却无车马喧闹的烦恼。三、四句自问自答,正是因为心境高远,心情闲适,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即心静境自静。后六句为第二层次,写诗人从对自然景物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哲理的启迪。诗人采菊,南山归鸟,尽显自然和谐之美。九、十句深刻地指出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只能用心体味,却难以言传。
4.品诗,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师提示:这是一首酒后抒怀的作品,诗人描绘了饮酒赋诗自娱自乐的隐士生活,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画面作创造性描述。
学生思考并积极发言。
明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抒写了“处士胸中别有春,田园寄托写天真”的淡泊情怀,而且生动地塑造了诗人飘逸潇洒的自我形象,我们仿佛看到徘徊东篱的诗人沐浴着秋菊的馨香,在不经意间似乎看见那莽莽苍苍的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南山的优美景致。南山浮荡着山岚和暮霭,沐浴着夕阳的余辉,禽鸟结伴飞回自家之巢,鸟声啁啾,给山的幽静增添了活力和动感,生机盎然,也暗示着诗人回归田园的怡然自得。全诗融景、情、理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
5.品评名句,积累名句。
教师提示:这首诗中“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被视为名句而流传千古,请你谈谈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生1:“心远地自偏”说出了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可以影响人,但人也可作用于环境,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处闹市若幽谷。
生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但意境清新、纯真。诗人归隐田居后,闲来在园子里种植菊花,精心侍弄,等到菊花盛开,诗人便可欣赏、采摘了,抬头随意一望,空旷幽静的南山即在眼前。“菊花”是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的品质的象征,“悠然”更是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Tag:初二语文课后练习,初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语文学习 - 语文课后练习 - 初二语文课后练习
上一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