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3.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 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合集,标签:初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http://www.85jc.com 30 诗5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五言古诗、歌行体古诗(以七言为主)和绝句三类诗歌体裁,体会它们的区别。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五首诗歌。
4.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赏诗歌,通过比较诗歌在形式、写法、抒情等方面的异同,加深对诗的理解。
2.品评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1.理解《饮酒》中“心远地自偏”。
2.探讨《行路难》(其一)的主旨。
3.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4.岑参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5.怎样理解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化作春泥更护花”?
6.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五首诗歌,都是抒情名作,极富艺术感染力。陶诗中的率性自然、李诗中浪漫的济世情怀、杜甫的家国兴亡之叹、岑诗的雄奇瑰丽、龚诗浓浓的爱国情怀,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悉心体会。教师宜以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2.联想想象法。这五首诗语言优美凝练,内涵丰富,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教师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其余由学生自主讨论研习,真正体现鉴赏的主体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