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综合知识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正文
  1.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2. [10-10 23:18:48]   来源:http://www.85jc.com  综合知识   阅读:8282

概要:”。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标签:综合知识大全,http://www.85jc.com

。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

.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

关关雎鸠

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

·

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

·

桃夭》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1

:我认为它是

,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2

:我认为是

,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3

: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

.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

.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

教学要点

]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美读全诗,重在鉴赏;比读全诗,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

教学步骤

]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

?

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

.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

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

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

.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选两个同学注音。

明确:

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5

.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蒹 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 逆着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变成霜。 越走越高道儿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Tag:综合知识综合知识大全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 - 综合知识

上一篇:文本阅读的四步台阶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