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课后练习初三语文课后练习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正文
  1.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2. [10-10 23:15:55]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课后练习   阅读:8545

概要: 5.“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6.与记叙文、说明文相比,议论文在写作目的、写作内容、写作方法、写作思维运用及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甲生:从写作目的看,记叙文是作者通过人、事、景、物来表达感情,以感染和教育读者;说明文主要介绍人们在对自然界、工农业生产、科技、艺术品等领域的研究当中所总结的理性认识,以提高读者的认识水平;议论文则以理服人,诉之于人们的理智,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 乙生:从写作内容看,记叙文所写的是人、事、景、物,并主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揭示事件的意义,描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标签:初三语文课后习题答案,http://www.85jc.com

5.“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6.与记叙文、说明文相比,议论文在写作目的、写作内容、写作方法、写作思维运用及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甲生:从写作目的看,记叙文是作者通过人、事、景、物来表达感情,以感染和教育读者;说明文主要介绍人们在对自然界、工农业生产、科技、艺术品等领域的研究当中所总结的理性认识,以提高读者的认识水平;议论文则以理服人,诉之于人们的理智,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
乙生:从写作内容看,记叙文所写的是人、事、景、物,并主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揭示事件的意义,描绘景物特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说明文所写的是自然界的一切、工农业生产、科技及艺术品;议论文所写的往往是一定形势下,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的尚待解决的各种问题。
丙生:从写作方法看,记叙文通过对人、事、景、物的记叙和描写,通过人物形象刻画和景物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说明文主要是通过对说明对象的分析与综合,揭示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内在规律;议论文一般是运用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形式,采用提出论点、组织论点、进行论证、作出结论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而驳论文一般的反驳方法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写法上,常破立结合,破中有立,立中有破。
丁生:从写作思维运用看,记叙文主要运用形象思维;说明文主要运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议论文则运用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
戊生:从语言运用上看,记叙文的语言通常形象生动;说明文以准确为主,或平实,或生动;议论文多用长句子,表达严密。
师评:大家讲得都很好。
四、语言品析
1.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唯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2.……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揣摩粗体字词的表达效果。)
“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用替换练习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学习语言技巧,体会讽刺的意味。
通过揣摩字词体会文章的深意,并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体验活动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我国,国民党反动政府软弱妥协,中国国土日益沦丧,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舆论界发出了“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之类的论调,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论调,鲁迅凭着对当时社会的洞察,撰发本文,无情批驳了这类悲观错误的论调,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激奋人心,振聋发聩。课外查阅有关资料,深入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认真体会鲁迅在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深挚的爱国精神。

最先与最后
鲁 迅
《韩非子》说赛马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这虽是从我们这样外行的人看起来,也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假若一开首便拼命奔驰,则马力易竭。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为人处世的金科了。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做发动战争的罪魁),“不为祸始”(不做制造灾难的祸首),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做的。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既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从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如果偶有几个不敢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了,称之曰傻子。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我有时也偶尔去看看学校的运动会,这种竞争,本来不像两敌国的开战,挟有仇隙的,然而也会因为竞争而骂,或者竟打起来。但这些事又别论。竞走的时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个人一到决胜地,其余的便松懈了。有几个还失了走完预定圈数的勇气,中途挤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佯为跌倒,使红十字队用担架将他抬走。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大概是因为他太不聪明,“不耻最后”的缘故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课后练习初三语文课后习题答案语文学习 - 语文课后练习 - 初三语文课后练习

上一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练习题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