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第20课香菱学诗(人教版九年级上)第20课香菱学诗教学内容 本课在第166--175页。香菱学诗,源于她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艺术的向往。学诗的过程是艰辛的,需要不断的揣摩和体味,在林黛玉的教导下,香菱完成了由学诗到作诗的迁移。她的学诗心得,也为读者提供一个很好的经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分析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尤其是理解香菱“诗魔”的称呼。 2.理清香菱学诗的过程,并且体会诗句用词的精当。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交流,体会古诗语言的准确、优美。 2.通过对香菱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的分析,把握香菱的痴性和勤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热爱,同时引导学生能够从香菱学诗的过程中获得启示,达到迁移运用。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的分析,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一2.通过香菱所学的古诗,体会古诗词的语言之美、之精。 ◇难点 能够从香菱学诗的过程中,领悟到学习迁移的重
第20课香菱学诗(人教版九年级上),标签:初三语文教学设计,http://www.85jc.com教学内容
本课在第166--175页。香菱学诗,源于她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艺术的向往。学诗的过程是艰辛的,需要不断的揣摩和体味,在林黛玉的教导下,香菱完成了由学诗到作诗的迁移。她的学诗心得,也为读者提供一个很好的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分析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尤其是理解香菱“诗魔”的称呼。
2.理清香菱学诗的过程,并且体会诗句用词的精当。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交流,体会古诗语言的准确、优美。
2.通过对香菱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的分析,把握香菱的痴性和勤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热爱,同时引导学生能够从香菱学诗的过程中获得启示,达到迁移运用。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的分析,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一2.通过香菱所学的古诗,体会古诗词的语言之美、之精。
◇难点
能够从香菱学诗的过程中,领悟到学习迁移的重要性,对自己的写作和阅读有所帮助。
◆教学突破
通过对香菱和黛玉的语言、神态的比较,体会两人性格的区别,以及她们对艺术的共同崇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叹香菱》的磁带、电视剧《红楼梦》的片断,以及关于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布置预习作业 。
◆学生准备
搜集《红楼梦》的资料,阅读关于香菱的评价。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由歌入文,解说诗意,引起学生兴趣。1.对教师的讲解进行记忆,并给予置疑并对作者、作品进行介绍。 和补充。
2.通过组织学生交流,检查预习情况, 2.在预习和交流的基础上,把握学诗的
并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 六个阶段。
3.结合学诗阶段,通过人物的表现,感3.从作者描写的细微处,理解香菱和黛
知人物形象。 玉的性格特点。
4.引导学生从香菱学诗中获得启发。 4.能够从香菱学诗的故事中获得于己
有益的启示。
一、由歌入文,理清学诗的过程(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播放《叹香菱》,并解说诗意,引导学
生了解香菱的性情、才情。
2.结合预习,组织学生交流,回答:香菱
学诗分为几个阶段?
L
1.听教师解析,并结合自己的预习,给
予置疑或补充。
2.在预习和交流的基础上,回答:分为六
个阶段。读诗(王维的五律)——讲诗
——读诗兼作诗(杜甫的七律)—一研
诗—一评诗—一梦中得诗。
二、把握人物行动,分析人物形象(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在学诗的过程中,香菱有哪些
表现给你印象最深?
2.提问:香菱灯下读诗,读了多少?读
谁的?有什么收获?表现了她怎样
的性格?
3.提问:香菱作诗,黛玉指点“措词不
雅”,作者是如何描写香菱入迷研诗。
的?表现她怎样的性情? 。
4.香菱这样认真地学诗,和林黛玉的细
心、正确的引导是有很大关系的。找
出黛玉给香菱建议的语言,从中体会
她引导的恰当和分寸。
1.回答:灯下读诗;茶饭无心,坐卧不
定;人迷研诗;因“闲”被称“诗魔”;梦
中得诗。
2.回答:凡红圈选的都读了。读的是王
维的五律。“领略了歇滋味”,可以和
黛玉讲诗。表现了她勤奋、持之以恒
的性格。
3.回答:写她的行为:出神、抠土、皱眉、
含笑、嘟哝,表现香菱的痴性,正符合
宝钗称她为“诗魔”。
4.能够体会到黛玉的因材施教和逐步
深人,如读诗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
象、由写实到浪漫。从而领会黛玉的
聪颖、善良和大气。
三、组织讨论,从香菱学诗获得启发(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