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课后练习初三语文课后练习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正文
  1.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2. [10-10 23:15:55]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课后练习   阅读:8545

概要:内容预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称,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通过阅读分析,我们将--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作驳论文的方法。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等。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标签:初三语文课后习题答案,http://www.85jc.com

内容预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称,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通过阅读分析,我们将--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作驳论文的方法。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等。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多舛,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再则,它以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若用陈述句或反问句,则太直白,没有张力;而现在的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而这几方面内容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
三、相关知识
1.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他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病情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和关注。
2.国联--“国际联盟”的简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政府间组织。“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3.《且介亭杂文》,1935年12月编订,收入了1934年鲁迅创作的杂文。在这本杂文集的命名中,鲁迅用了“损形”的修辞手法,“且介”分别是租界二字的一半,即“租界”的意思。当时,鲁迅生活在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越过租界范围以后修筑马路的区域,被称为半租界。鲁迅以杂文集名告诉读者,这些杂文创作于“半租界的亭子间”,表达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无比愤懑之情。
融入文本
一、跨越障碍
1.字音字形
慨(kǎi)叹 玄(xuán)虚 渺(miǎo)茫 省(xǐng)悟
依赖(lài) 麻醉(zuì) 笼罩(zhào) 脊(jǐ)梁
摧(cuī)残 诬蔑(miè) 诓(kuāng)骗
2.词语注释
[玄虚]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 课文中指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也可以指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省悟] 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舍身求法] 为了真理和正义而牺牲自己。
[光耀] 课文中指光辉,光大。也可以指光辉照耀(多用比喻)。
[前仆后继] 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摧残] (使政治、经济、文化、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诬蔑] 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自欺欺人] 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3.形近字辨析
摧:音cuī,作“破坏,折断”解,可组“摧残、摧毁、无坚不摧”等词。
催:音cuī,作“使赶快行动,使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加快”解,可组“催办、催生、催化剂”等词。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课后练习初三语文课后习题答案语文学习 - 语文课后练习 - 初三语文课后练习

上一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练习题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