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 [10-10 23:18:48] 来源:http://www.85jc.com 综合知识 阅读:8815次
概要: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道理) 2、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等。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 3、用作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译为“的”,有的可不译;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译为“得”;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例如: 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定语标志)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补语标志) ③何陋之有?(《陋室铭》)(宾语前置标志)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用作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如: ①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②毛先生以三寸之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标签:综合知识大全,http://www.85jc.com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道理)
2、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等。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
3、用作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译为“的”,有的可不译;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译为“得”;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例如:
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定语标志)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补语标志)
③何陋之有?(《陋室铭》)(宾语前置标志)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用作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如:
①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②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乎
【速记口诀】
句中不译介词于
语气助词叹测疑
谐音:
居中不移劫持鱼
语气助词探测仪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一个强盗在路中间放了一个大箱子,水产公司的运鱼车来了,他也不移开。司机下来搬开箱子,“轰”的一声爆炸了,原来箱子里装有地雷。司机惨叫:“天啊!难道运鱼还要带探测仪吗?”最后,强盗把一车鱼给劫持走了。
【释义举例】
“乎”字有介词,语气助词两种词性。
1、介词相当“于”。例如: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2、语气助词可以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可译为“啊”“吧”“吗”等;也可以在句中表停顿,不译。例如:
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感叹语气,啊)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测度语气,吧)
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疑问语气,吗)
④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表停顿)
者
【速记口诀】
者字与停顿
数时后判断
谐音:
折纸雨停顿
硕士后判断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博士后”这个词,同学们都不陌生;“硕士后”这个词,可能大家就没听过了。其实,这个词不是指那些学习优秀的硕士,而是指那些因贪玩没有能按期毕业的硕士留级生。这些硕士后最喜欢下雨天,在雨天的课堂上给女朋友折纸船,下课后和女朋友打着伞去校园的水渠放纸船,多浪漫!盼望着、盼望着,今天好不容易盼到了雨天,纸船还没折好,雨却停了,硕士后根据窗外的彩虹判断,雨不会再下了,真扫兴!
【释义举例】
“者”字有五种用法:
1、者字结构,附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例如:
①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的,穷的)
②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来的人)
③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察今》)(过江的人)
2、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在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例如:
①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用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3、放在数词后边,译为“个”“样”等。例如: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4、有时放在时间副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例如:
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5、“者”“也”连用,表示判断。例如: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综合知识,综合知识大全,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 - 综合知识
上一篇:中学文言文教学策略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