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预习、教学策略初探
- [10-10 23:18:48] 来源:http://www.85jc.com 综合知识 阅读:8680次
概要:李云东 学生在课堂上静静地看,静静地想。 师生一起关注文本细节,考究文本词句。关注反常,前后照应,反复涵咏,与作者、文本展开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引起思想上的碰撞,形成共鸣。 个人认为:课堂上的个人深思、涵咏、触动和吸收是主流;讨论、交流、活动和展示是支脉。读书是个人内隐的感知、体会行为,外力的渗透应在阅读者有所感知的基础上才能有所收效。“静读”不反对朗读,也不反对讨论和展示,反对的是浮于表面、拓展无边、“浅表化”的泛语文形式。我们在关注、讨论这些形式化、僵硬化的语文教学模式的时候,也要有意识的在思辩中修正、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 把预习放在课堂,就是给学生一个熟悉文本的时间,让学生先和文本直接对话,让学生个体尽力消弭自己对文本“半生不熟”的隐患,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设计从较高的起点开始,拒绝和学生玩“躲猫猫”的游戏以避免尴尬。 让学生看多少时间的书,这应该视文本长短、文章内涵和文体样式而定。按照我们的认知,中国古典诗词曲(初中课本)应该是短小的了,那学生在课堂如何“静读”呢? 我们还要坚持这个原则
中国古典诗词预习、教学策略初探,标签:综合知识大全,http://www.85jc.com
李云东
学生在课堂上静静地看,静静地想。
师生一起关注文本细节,考究文本词句。关注反常,前后照应,反复涵咏,与作者、文本展开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引起思想上的碰撞,形成共鸣。
个人认为:课堂上的个人深思、涵咏、触动和吸收是主流;讨论、交流、活动和展示是支脉。读书是个人内隐的感知、体会行为,外力的渗透应在阅读者有所感知的基础上才能有所收效。“静读”不反对朗读,也不反对讨论和展示,反对的是浮于表面、拓展无边、“浅表化”的泛语文形式。我们在关注、讨论这些形式化、僵硬化的语文教学模式的时候,也要有意识的在思辩中修正、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
把预习放在课堂,就是给学生一个熟悉文本的时间,让学生先和文本直接对话,让学生个体尽力消弭自己对文本“半生不熟”的隐患,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设计从较高的起点开始,拒绝和学生玩“躲猫猫”的游戏以避免尴尬。
让学生看多少时间的书,这应该视文本长短、文章内涵和文体样式而定。按照我们的认知,中国古典诗词曲(初中课本)应该是短小的了,那学生在课堂如何“静读”呢?
我们还要坚持这个原则,解读文本应开展“纯”文本解读,在不参看其他资料的前提下,开展本色阅读。我不反对参看资料,只是认为在阅读者没有对诗词曲进行细致的词句品味之前,匆忙看教辅资料加以对照难免有“粗糙”之嫌。先看资料,寻得几句话便引为至宝,牵强附会,自动放弃了涵咏字词、体会作者深层情感起伏的机会,极易变成一种人云亦云的“浅”阅读。
我们关心的是,学生在课堂预习中如何进行高效的阅读?我们教师的“教”能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肯定有阶段性,我们老师该采取何种教学手段来夯实其阶段性阅读目标……
中国古典诗词曲预习策略初探
学生的古典诗词课堂预习,在起始阶段,教师要求不要太多,集中火力,让学生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不可用大段空洞的标签式教学来“套教”诗词。
学生在课堂上的预习,要强调高效,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也着眼在这里,我这里拔高一点,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着眼于要保证学生是可持续发展学习的,是有梯度学习的。
我们很希望学生明白律诗“四联八句,两散两俳,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也希望学生马上学会如何推敲出意象与意境之间的联系;还希望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之美,用词之妙,找出“文脉”,理出中国古典文人的审美心理图示……但要有个先后,“我为什么主张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要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因为没有课程意识与课程体系的课堂必然是鸡零狗碎的。没有课程意识的课堂,要不就是教师随心所欲的表演,热闹非凡;要不就是教师死板板的灌输,了无生趣。”(凌宗伟语)
一、以诵读、熟读、背诵来初步体会诗歌的节奏美
教师应首先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意识,主要以“品读文字,培养语感;感受画面,大胆联想”为主。学生在此阶段的古诗词自学手段较少,大多是属于无意识的读,所以说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很重要,体会诗歌的节奏感是很必要的。
此阶段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让学生入境,“此时入境的体验胜于枯燥的方法传授”。(邓彤语,《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6期B刊)
例: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曲朗朗上口,笔者普通话一般,也敢于在课堂上朗读,我在朗读指导中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方面:
1、断句,稍作停顿。
2、重音,体会用词。
例:枯藤/老树/昏鸦,……
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反复读,在读中“形成基本的诗歌阅读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诗歌阅读的‘默会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进一步欣赏诗歌的前提。”(邓彤语,《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6期B刊)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孤独的思乡情绪。
请注意,想来个拨乱反正。很多老师认为:“诗歌在诵读中体会诗歌感情”、“诗歌要少讲,多读”……这种模凌两可的话带给我们这样一种印象:诗歌只用读就可以了,读得多就理解的深。这种片面夸大这种很感性的话应该服从于理性的思考和辨析,在现实中,我们不推敲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美,不联想想象,不了解诗人的生存状况和心理图示,怎么可能理解诗歌内涵。我们老师,甚至有些优秀教师,个体的诗歌阅读经验与教学方法大相径庭,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知识,综合知识大全,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 - 综合知识
上一篇:汪曾祺《葡萄月令》语言美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