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综合知识中国古典诗词预习、教学策略初探» 正文
  1. 中国古典诗词预习、教学策略初探

  2. [10-10 23:18:48]   来源:http://www.85jc.com  综合知识   阅读:8680

概要: 个人认为,诗歌甚至可以先默读,后诵读。“先诵读,后品读”的教学方式还带有一种强迫学习的性质。 二、学生在课堂预习中应有自发意识的“炼字”。 中国古典诗词曲中每一个字、词极端重要,并有相对独立性。(当然,必要的逻辑关系是有的,下文阐述)如王蒙所说的:“字字珠玑”,打散了也还是珠玑,打散了也还能“各自为战”!这要求语文教师要能让学生初步感知中国古典诗词曲中关键字词的意味。 这是一个教学难点。我们的语言很复杂,不想西方的那些语言,逻辑性、指代性很强,我们的一个词可能是明词,也许是动词,还可能是形容词。学生在课堂预习的时候,应该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将其标注出来。 例: 谒金门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应关注的字为:“又是”“旧巢”“玉关”“玉楼”“胡尘”“侯万户”。这首词上片景下片情,在炼字中,可以感受到景和情之间的联系,从而初步感知词的内涵,为教师深入探讨搭好桥。 炼字

中国古典诗词预习、教学策略初探,标签:综合知识大全,http://www.85jc.com

个人认为,诗歌甚至可以先默读,后诵读。“先诵读,后品读”的教学方式还带有一种强迫学习的性质。

二、学生在课堂预习中应有自发意识的“炼字”。

中国古典诗词曲中每一个字、词极端重要,并有相对独立性。(当然,必要的逻辑关系是有的,下文阐述)如王蒙所说的:“字字珠玑”,打散了也还是珠玑,打散了也还能“各自为战”!这要求语文教师要能让学生初步感知中国古典诗词曲中关键字词的意味。

这是一个教学难点。我们的语言很复杂,不想西方的那些语言,逻辑性、指代性很强,我们的一个词可能是明词,也许是动词,还可能是形容词。学生在课堂预习的时候,应该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将其标注出来。

例:

谒金门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应关注的字为:“又是”“旧巢”“玉关”“玉楼”“胡尘”“侯万户”。这首词上片景下片情,在炼字中,可以感受到景和情之间的联系,从而初步感知词的内涵,为教师深入探讨搭好桥。

炼字的方法:

1、造词联句,让学生在遣词造句中领会诗歌含义。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例:“枯”:干枯,枯萎;老:苍老;……

2、用想象来锤炼字词。

例:(引用出自徐志耀老师的《走进诗歌的世界》)

【描绘诗句所展现的画面】

假如你是一位画家,你会如何描绘这首《朱雀桥》所展现的画面呢?就请大家用文字来描绘一下诗句所展现的画面。

提示:

1、思考一下,画面中有哪些景物?你会如何描述这些景物?突出景物的哪些特点?

2、当燕子归来时,能见到什么样的景物?

3、根据下面所提供的模板,进行描述:

的野草朱雀桥,野草,。

的夕阳乌衣巷,夕阳下,街巷。

你看,燕子。

三、学生在预习时,应有意识地关注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

时代不同,语言习惯、思想内涵、道义所指、文人思维、美学审视角度都不可能想同。在魏晋南北朝,语言形式不是很成熟,台湾学者蒋勋认为:“(陶渊明)的诗歌形式不是很完美。他写的‘人生无根蒂,漂如陌上尘’。这中间给我们的感动,全部是内容上的感动。”这是有时代特点的,所以,那个时候的诗歌,我们可以在形式上少绕弯子,把它和自己的人生际遇联系起来即可。

唐诗就很麻烦了,建议教师一定要多看书,多思考。

而我们看到宋诗,很多人都认为宋诗多哲理,的确,前朝的诗歌艺术的高度成熟,已很难在大面积的超越了。而南宋的诗词却和亡国流离的悲愤沧桑有关系。

通过对时代作者的了解,可以对古诗词的做个全面的初步俯视。《谒金门》就是一首南宋的词。

1、关注时代对文人处事方式的影响

2、关注诗人的精神特征和写作风格

一些特殊的诗人,如李商隐,其象征主义的写作风格给了我们老师一个挑战的机会,其意象至多,指代模糊,给我们带来的精神渗透是很大的。建议教师教学时应以某种方式归下类,集中教学。

四、学生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关注意境的构成

“情感体悟的途径之二是:意境把握。所谓意境,就是客观物象同诗人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伟大诗人总是能超越文字的羁绊,在诗歌中把语言文字幻化成直观的视觉的美。”冯齐林老师这样说。诗歌文字和画面的不同之处在于:文字能让人全方位的想象,让人不论出于各种角度都能想象到一副人景情融合的面面。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阵惆怅。“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事件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叶朗《说意境》)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础,先勾画意象,在联想整个意境的画面,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过程。这种学习检测很难,我认为可以采取学生写的方式,来展现学习成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知识综合知识大全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 - 综合知识

上一篇:汪曾祺《葡萄月令》语言美管窥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