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预习、教学策略初探
- [10-10 23:18:48] 来源:http://www.85jc.com 综合知识 阅读:8680次
概要: 例: 思远人(晏几道) 上片: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本词上片可体现意境的是“秋意”,秋天之意,是个由景、情构成的一个空间。“红花”“黄叶”是构成此意境的环境基础。“晚”是个人的情绪体现。 例: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曲的意象组合是有道理的,体现了事物与个人情感的合理联系性,能不能这样写:“枯藤小桥昏鸦,老树流水人家”,不能,“小桥”插入“枯藤”之后,倍感突兀。这里可以把炼字和意境体会联系起来。 五、学生应该在古诗词曲的学习中整理典故及约定俗成的意象 什么是约定俗成的意象,如孙绍振的博客上介绍的古诗词中的八种“经典月亮”,古诗词中“鸿雁”的用法等。(中华www.85jc.com上有很多老师已经总结过) 古诗词曲的学习,应该有阶段性教学策略,反对那种大锅烩的教学策略,什么都兼顾,什么都没法讲透的事情要少做。当然,学情不同,策略就不同,学生的老底我们可要
中国古典诗词预习、教学策略初探,标签:综合知识大全,http://www.85jc.com
例:
思远人(晏几道)
上片: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本词上片可体现意境的是“秋意”,秋天之意,是个由景、情构成的一个空间。“红花”“黄叶”是构成此意境的环境基础。“晚”是个人的情绪体现。
例: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曲的意象组合是有道理的,体现了事物与个人情感的合理联系性,能不能这样写:“枯藤小桥昏鸦,老树流水人家”,不能,“小桥”插入“枯藤”之后,倍感突兀。这里可以把炼字和意境体会联系起来。
五、学生应该在古诗词曲的学习中整理典故及约定俗成的意象
什么是约定俗成的意象,如孙绍振的博客上介绍的古诗词中的八种“经典月亮”,古诗词中“鸿雁”的用法等。(中华www.85jc.com上有很多老师已经总结过)
古诗词曲的学习,应该有阶段性教学策略,反对那种大锅烩的教学策略,什么都兼顾,什么都没法讲透的事情要少做。当然,学情不同,策略就不同,学生的老底我们可要清楚,要明白学生的能力,莫过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大声地提出疑问,于无疑处生疑,是最大的能力体现。
写到这里,忽然就打了个哆嗦,身边很多老师认为:“人家作者都没有想这么多,我们挖那么深干嘛?”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语文教师要是不“挖”,就只能和学生处于一个阅读层面,岂不是很没有面子?所以,我们教师还要做几件事:
1、关注“文脉”。文章用词之间的逻辑性体现。把景物描写的画面吃透,把空间立体感的美展示出来,关注叙事诗的逻辑表达,用词特点。
2、关注文风。形式和内涵之间,带有诗人们的个性特点,你用读杜甫诗的方法去读李商隐,就很不妥啦。
3、关注诗人的时代和诗歌中内隐的共通性。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共通的精神烙印——如流浪意识,一种生命的自我放逐和极限的挑战,这种孤独的背后,都有时代的影子,孤独的原因不一样,但个人认为,程家理学让文人统一了,读唐以后的诗词,很多都体现了“治国平天下”的东西。这还仿佛成了评价一首诗优劣的标准。
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冷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迟。
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
访菊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红楼梦》的这三首诗,从个人情感体验来说,第一首是很好的。徐志耀老师认为:“我觉得《忆菊》最佳,特别是‘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迟’一联,意境开阔。”我却说:“我评《咏菊》为第一,此诗情感起伏不定,亦如读书人出世入世之彷徨,最后以陶潜出世来收束全诗,承接了古代知识分子复杂的思想,颇令人玩味。”
古诗很复杂,教学更复杂,关键是要理出一个清晰的教学思路,分清要教什么,怎么教,要达到什么目标,关注后续的发展。凌宗伟老师说得好:“(教学)其实不是死板的,是需要我们相继而行的。更重要的是,你作为一名教师,你一定要明白在你教的这门课程中,你的学生已经有了什么,还缺什么,缺什么就要补什么,至于什么时候补那是要看机缘的,这就是我说的‘遇物则诲,相机而教',‘遇物则诲,相机而教’,其实就是要求我们这些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既要有感性,又要有理性。而且,我始终认为。感性必须以理性为基础的。”
现在这些理论都要由课堂来实现,需要大量的实践支撑。
在此抛砖引玉。
上一页 [1] [2] [3]
Tag:综合知识,综合知识大全,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 - 综合知识
上一篇:汪曾祺《葡萄月令》语言美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