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综合知识阅读思考力之“评价力”培养» 正文
  1. 阅读思考力之“评价力”培养

  2. [10-10 23:18:48]   来源:http://www.85jc.com  综合知识   阅读:8634

概要: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 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以上是否定看法。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这些是肯定性意见。 对历史事件,我们要有一分为二的评价: 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未尝不含褒荆轲之意。当年唐雎当廷怒斥秦王时曾经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

阅读思考力之“评价力”培养,标签:综合知识大全,http://www.85jc.com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

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以上是否定看法。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这些是肯定性意见。

对历史事件,我们要有一分为二的评价:

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未尝不含褒荆轲之意。当年唐雎当廷怒斥秦王时曾经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这一些是应该肯定的。

无论是人物鉴察,还是事件分析,都包含着否定丑,肯定美的过程。丑只能代表人性的负面,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扭曲与异化。只有当丑与恶成为被人掌握的积极力量,即通过对丑恶事物的厌恶,唤起对美与善的渴望与追求的时候,丑才能有审美价值。人有坏人,事有坏事,只有把审丑与审美结合,以审美为最终目的,才能化丑为美,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的心灵才能获得人性美的力量。

二、艺术审美

这里的“艺术审美”,主要是就阅读文本的艺术价值进行欣赏与评价。文章有优劣高下之分,我们可以在比较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将文本中的精华部分接受下来,而将不美的部分舍弃,从而加强美的蕴积,提高自己美的素养。

在这里,就有一件事,需要我们教师做,这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用审美的眼光去去鉴赏。

对诗、散文、小说等,我们不能仅凭表性思维、逻辑判断来看待作品中的艺术表达,否则就难以理解艺术的深妙之处。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曾有人这样评论说:“三两枝”桃花何以让人瞩目,“春江水暖”鸭又何以先知?”

这样的评价就实在令人不敢恭维。试想若把“三两枝”换作十枝八枝,此诗还有什么韵味?诗歌求美不求真,文学可以虚构,更可夸张。在这首诗里,其“三两枝”只是虚指,作者只是借此表现春江之春来的早而已。

由此可见,懂得阅读的中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他的艺术特征并进而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去评价。

在这方面,最好的是写语感随笔。范围很广,就内容来说,涉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就文章艺术来说,涉及表现手法、结构方法、语言风格等。在阅读评价中,我们要努力将艺术欣赏评价与思想情感品悟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

上一页  [1] [2] 


Tag:综合知识综合知识大全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 - 综合知识

上一篇:高中文言散文教学三法之二:在质疑中领悟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