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数学学习数学教研数学教学设计2017高考总复习数学教案» 正文
  1. 2017高考总复习数学教案

  2. [05-11 16:09:40]   来源:http://www.85jc.com  数学教学设计   阅读:8488

概要:(I)解:集合 不具有性质 .集合 具有性质 ,其相应的集合 和 是 ,.(II)证明:首先,由 中元素构成的有序数对 共有 个.因为 ,所以 ;又因为当 时, 时, ,所以当 时, .从而,集合 中元素的个数最多为 ,即 .(III)解: ,证明如下:(1)对于 ,根据定义, , ,且 ,从而 .如果 与 是 的不同元素,那么 与 中至少有一个不成立,从而 与 中也至少有一个不成立.故 与 也是 的不同元素.可见, 中元素的个数不多于 中元素的个数,即 ,(2)对于 ,根据定义, , ,且 ,从而 .如果 与 是 的不同元素,那么 与 中至少有一个不成立,从而 与 中也不至少有一个不成立,故 与 也是 的不同元素.可见, 中元素的个数不多于 中元素的个数,即 ,由(1)(2)可知, .【专题突破】1. 观察下列数的特点1,2,2,3,3,3,4,4,4,4,… 中,第100项是( C )(A) 10 (B) 13 (C) 14 (D) 100解析 . 由规律可得:数字相同的数依次个数为1,2,3,4,&hell

2017高考总复习数学教案,标签:教学设计,http://www.85jc.com

  (I)解:集合 不具有性质 .

  集合 具有性质 ,其相应的集合 和 是 ,

  .

  (II)证明:首先,由 中元素构成的有序数对 共有 个.

  因为 ,所以 ;

  又因为当 时, 时, ,所以当 时, .

  从而,集合 中元素的个数最多为 ,

  即 .

  (III)解: ,证明如下:

  (1)对于 ,根据定义, , ,且 ,从而 .

  如果 与 是 的不同元素,那么 与 中至少有一个不成立,从而 与 中也至少有一个不成立.

  故 与 也是 的不同元素.

  可见, 中元素的个数不多于 中元素的个数,即 ,

  (2)对于 ,根据定义, , ,且 ,从而 .如果 与 是 的不同元素,那么 与 中至少有一个不成立,从而 与 中也不至少有一个不成立,

  故 与 也是 的不同元素.

  可见, 中元素的个数不多于 中元素的个数,即 ,

  由(1)(2)可知, .

  【专题突破】

  1. 观察下列数的特点

  1,2,2,3,3,3,4,4,4,4,… 中,第100项是( C )

  (A) 10 (B) 13 (C) 14 (D) 100

  解析 . 由规律可得:数字相同的数依次个数为

  1,2,3,4,… n 由 ≤100 n ∈ 得,n=14,所以应选(C)

  2.在平面几何里,有勾股定理:“设△ABC的两边AB,AC互相垂直,则AB2+AC2=BC2”拓展到空间,类比平面几何的勾股定理,“设三棱锥A—BCD的三个侧面ABC、ACD、ADB 两两相互垂直,则可得” ( C )

  (A)AB2+AC2+ AD2=BC2+ CD2 + BD2 (B)

  (C) (D)AB2×AC2×AD2=BC2 ×CD2 ×BD2

  3. 由①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③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根据“三段论”推理出一个结论,则这个结论是 ( A )

  (A) 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 (B)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C) 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 (D)其它

  4.若数列{ },(n∈N )是等差数列,则有数列b = (n∈N )也是等差数列,类比上述性质,相应地:若数列{C }是等比数列,且C >0(n∈N ),则有d =______ ______ (n∈N )也是等比数列。

  5.依次有下列等式: ,按此规律下去,第8个等式为 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 。

  6.在等差数列 中,若 ,则有等式

  成立,类比上述性质,相应地:在等比数列 中,若 ,

  则有等式 成立.

  7.已知:

  通过观察上述两等式的规律,请你写出一般性的命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给出( * )式的证明。

  一般形式:

  证明 左边 =

  =

  =

  = =

  ∴原式得证

  (将一般形式写成

  等均正确。)

  例1.通过计算可得下列等式:

  ┅┅

  将以上各式分别相加得:

  即:

  类比上述求法:请你求出 的值..

  [解]

  ┅┅

  将以上各式分别相加得:

  所以:

上一页  [1] [2] [3] 


Tag:数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数学学习 - 数学教研 - 数学教学设计

上一篇:2017高三《三角函数》数学教案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