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高一语文知识《游褒禅山记》的思想足迹──兼论对《游褒禅山记》的辩驳» 正文
  1. 《游褒禅山记》的思想足迹──兼论对《游褒禅山记》的辩驳

  2.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一语文知识   阅读:8772

概要: 本文表面上是写作者游览华山洞的见闻与感受,实际上是在抒发他的“深思”和“慎取”,他的勇于探索事物真相的宏伟抱负与进取精神,要传递给读者的是“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教参语)这样的金玉良训。 《宋史·王安石传》上记载着他的三句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可法,人言不足恤”,正是他坚定的思想的具体体现,所以在后来的“熙宁变法”中,他敢于同强大的保守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坚持变法,力排众议,表现了他决心革新宋王朝百年来因循敷衍、墨守成规的积习的勇气,尽管后来变法失败了,但在他却是“尽志”而“不悔”的。 应当看到,行文于事寓理,论从事出,环环相扣,思非常之理,得必然之情;并且在字里行间,有着一种鼓荡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在

《游褒禅山记》的思想足迹──兼论对《游褒禅山记》的辩驳,标签:高一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本文表面上是写作者游览华山洞的见闻与感受,实际上是在抒发他的“深思”和“慎取”,他的勇于探索事物真相的宏伟抱负与进取精神,要传递给读者的是“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教参语)这样的金玉良训。

  《宋史·王安石传》上记载着他的三句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可法,人言不足恤”,正是他坚定的思想的具体体现,所以在后来的“熙宁变法”中,他敢于同强大的保守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坚持变法,力排众议,表现了他决心革新宋王朝百年来因循敷衍、墨守成规的积习的勇气,尽管后来变法失败了,但在他却是“尽志”而“不悔”的。

  应当看到,行文于事寓理,论从事出,环环相扣,思非常之理,得必然之情;并且在字里行间,有着一种鼓荡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在。 [清]爱新觉罗弘历在《唐宋文醇》卷五十八中说:“李光地云:借题写己,深情高致,穷工极妙。”当为中肯之言。 从这个角度看,本文实际上是一篇用游记的形式包裹起来的极富思想的论文。(2003年“光明书评”)


二、读不懂与妄议:关于《游褒禅山记》的一个辩驳

  上文写在2002年备课的时候,最近(2004.12.28)看到了云南任玲老师贴到新教育在线的韩军语文沙龙论坛上的一篇文章《〈游褒禅山记〉不堪作教学范文》,是发表在2002年《教师之友》第6期上的。

  从原作者傅婷婷所谓选文的标准看,在这里似乎有这么几点:一是“情辞可观”,二是“事理可思,经得起推敲且耐得住咀嚼”,三是要“为青少年启迪心智、涵养才性方面发挥其他学科所无的陶冶功能”,四是解读者“对每篇课文不敢掉以轻心,授课之前,必反复讽咏,细心推究,深恐治学粗疏而教瞎范文,有负学生”。这样说来,每篇文章,经过这几个环节,在原作者看来可谓万全了。但是,只要细细一想,就可能是这位作者的主观臆测了。我们看看这四点,有三点都是出乎这位作者自定的所谓的“标准”。理据何在?不得而知。而所谓“情辞可观”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说法,所以这样一来这篇驳文还有多少的道理可言,也便清楚了。充其量往好处说,这只是这位作者的“一家之言”。至于有多少分道理,还要看她是如何论述的。

  这位作者似乎还有一个发现:“有的课文名气虽大而文理多病,实不堪作为范文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而编者或囿于历代传统选目之旧框框,或慑于现代文化风潮之新成见,不能深思慎取,望名滥选。评析鉴赏者更缺少自具只眼的学养与据实评论的文德,大凡入选之篇,似乎都是尽善尽美的典范,一味称颂,不遗余力,因而连一些本来显而易见、根本无法讲通的文病,也必百计为之强说曲饰。中学语文教师若以此类陈词滥美之言作为参照宝典,教学依据,其妨教误学之害即可想而知了。每念及此,心为之痛。”在她看来,由于“大凡入选之篇,似乎都是尽善尽美的典范,一味称颂,不遗余力”,而使得“连一些本来显而易见、根本无法讲通的文病,也必百计为之强说曲饰”,所以“每念及此,心为之痛”也就不值得作怪了,而且我们还要为这位作者叫好呢。

  在具体的论述时,这位作者说:“这篇游记,叙议了二事:一是为褒禅山的本名‘华山’正名纠谬,作者自以为是‘深思慎取’的佳例;二则借自己偕兄弟等四人游华山洞半途而返的扫兴事发议,教导世人要达到‘奇伟瑰怪’之境,必须具备意志、脚力、物资三个众所周知的条件。正山名与游山洞二事各不相谋,造成全篇事无中心,意无主旨,强合成篇,正如清代文论家刘熙载所指斥的‘无一不文’。”其实这篇文章只叙一事,而作“二事”,并强说“正山名与游山洞二事各不相谋,造成全篇事无中心,意无主旨,强合成篇”,穿凿已见了。(其实这位作者在后文倒说了“本文主体是记游,前面分析的给山名正音辩谬不过余事”之类的话)而断取刘熙载的话,就更见一种“为我所用,不及其余”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知识高一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一语文知识

上一篇:《游褒禅山记》争鸣意见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