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初三语文知识《关雎》琐议» 正文
  1. 《关雎》琐议

  2. [11-19 16:18:24]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479

概要: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再比如《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还有《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以及《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有人为《诗经》做注时曾说,《诗经》中一些篇什颇可反映当时人尚有原始之风,鲁迅在讲中国文学史时也曾说过:“《国风》之词,乃较平易,发抒情性,亦更分明。”⒄章培恒、骆玉明的《中国文学史》对上面的说法亦有支持和补充,书中定义《诗经》之《风》乃“《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⒅,应该说基本符合事实。涉及具体诗篇,该书也举了《野有死麕》的例子,分析说:“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厉,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看到年轻的小伙和姑娘自由地幽会和相恋的情景。” 并讲解道:“一个打猎的男子在林中引诱一个‘如玉’的女子,那

《关雎》琐议,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再比如《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还有《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以及《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有人为《诗经》做注时曾说,《诗经》中一些篇什颇可反映当时人尚有原始之风,鲁迅在讲中国文学史时也曾说过:“《国风》之词,乃较平易,发抒情性,亦更分明。”⒄章培恒、骆玉明的《中国文学史》对上面的说法亦有支持和补充,书中定义《诗经》之《风》乃“《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⒅,应该说基本符合事实。涉及具体诗篇,该书也举了《野有死麕》的例子,分析说:“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厉,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看到年轻的小伙和姑娘自由地幽会和相恋的情景。” 并讲解道:“一个打猎的男子在林中引诱一个‘如玉’的女子,那女子劝男子别莽撞,别惊动了狗,表现了又喜又怕的微妙心理。”另外,书中还拈《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后面的解释是这样:“一对情人相约在城隅幽会,但是当那男子赶到时,那女子却故意躲了起来,急得那男子‘搔首踟蹰’,那女子这才出来,又赠给那男子一根‘彤管’──究竟是什么东西现在已不清楚,但反正在此具有爱情信物的意义,那男子不禁惊喜交集,因为这‘彤管’是心上人送给自己的,所以他觉得真是分外美丽,不同寻常。”
  
  《说文解字》:“俟,大也。” 段玉裁《注》:“此俟之本义也,自经传假为竢字,而俟之本义废矣。立部曰竢,待也。废竢而用俟,则竢俟为古今之字矣。”⒆由此看,“俟”乃“等”也。等人易久,情急意切,或者烦躁徘徊,或者跷脚眺望,不能安静的似乎应是静女,而非赴约男子。但不管怎么说,从《诗经》可以了解到,两千多年前的人和今天的人一样,也总被相思和情欲弄得躁动不安,即使“雅”歌中,也反映有和孔子喜欢的“韶”乐不一样的“桑间濮上”之声⒇。于是可以这样说,孔子的“一言以蔽之”,对“诗三百”实在有些“蔽”不住。
  
  清扬婉兮的佳人静女和赴约讨好的男子吉士未必就真的不洁,在道德家看来却可能总归有伤风化,但把孔子的“一言以蔽之”放到《关雎》这里,却庶几近之。陕北民歌有句:“最苦莫过人想人。”时人也说,真爱生惧。《关雎》真是一首爱情诗。爱着你,想着你,思着你,念着你,情到深处,患得患失,心中胆怯,语言也变得无用,既想赢得欢喜,又怕遭到厌恶,把自己整个弄没了,到后来只有折磨自己,醒也难安,睡也难眠,直落得个“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彝族有一首男女问答式的民歌:
  
  男:哄郎上树你收梯,
    哄郎痴坐空想你。
  
    你若有意就定主意,
    不要当竹叶摆东又摆西。
  
    河水下流到哪里,
    我没有妻子只靠你。
  
    不得共屋要共村,
    得共条街心也平。
  
  女:要得共屋就来共,
    得共条街有啥用![21]
  
  当年的窈窕淑女似未必会如湘西女子般哄郎,而采荇菜的女子虽非后妃却谙音律也就未必能像彝家女子说出那句“要得共屋就来共,得共条街有啥用”。爱情是折磨人的,心中有爱也是无法静息的,因爱生惧,因惧生敬,爱到极处,人往往会变得纯洁,但也许是自欺,非份想法不敢有,不得已只好求其次,为能保持长久,不为夫妻,愿为朋友,这时候也许可以有所作为,可以“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和《野有蔓草》相比,《关雎》中的人物似近乎孔子所说“文质彬彬”[22]。不知《野有蔓草》中的人物是否会弹奏,《关雎》之中却已传出琴瑟之声。一件乐器也是一种象征,它说明人类社会的文明有了发展和变化,从这方面看,《关雎》虽为《诗经》四始之首,却可能要晚于其他一些篇什,虽然有人说早在伏羲时候就已经有了琴瑟。有了琴瑟,可以多一种排遣相思的方法,晚生一些年,也许又多了一些爱情的不自由。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蒹葭》的几种主题解读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