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1979年4月,傅雷夫妇的骨灰盒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移入上海革命烈士公墓。一别祖国二十多年的傅聪,第一次回国就赶上了父亲的追悼会,百感交集之余,得知父母的遗骨能奇迹般地保存下来,全仰仗于一个陌不相识的“干妹子”,就和胞弟傅敏四处打听。见到江后,他们一再表示要“有所谢意”,但这个婵娟式的女子只是淡然一笑。出于礼貌,她只接受了傅聪音乐会的一张入场券,一俟音乐会结束,她就默默地离去。像一滴水融入大海,像一片树叶落入深秋的荒原,从此再也没有找过傅氏兄弟。 ────────【注释】 ⑴引自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187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9月版。 ⑵这是恩格斯称颂巴尔扎克的话。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62页。 ⑶引自
傅雷之死,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
【注释】
⑴ 引自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187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9月版。
⑵ 这是恩格斯称颂巴尔扎克的话。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462页。
⑶ 引自《艺海清辉·傅雷》第118页,段文菡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⑷ 傅雷是一九四九年以后少数几个没有单位,靠稿费生活的人。但在他划为“右派”以后,出版社惧于政治压力,要求他用笔名出版,遭到他的拒绝,生活一度陷入困顿。
⑸⑹ 引自《傅雷与他的世界》第71~72页,金圣华编,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4月版。
⑻⑼⑽⑾ 均引自杨绛的《忆傅雷》一文,引书同上,见第13~17页。
⑿⒀ 引自楼适夷《读家书,想傅雷》一文,见上书第129~130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