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教案设计高一语文教案设计诗两首《再别康桥》导学案» 正文
  1. 诗两首《再别康桥》导学案

  2. [11-18 13:35:33]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一语文教案设计   阅读:8391

概要: 【小编寄语】“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现代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www.85jc.com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这篇关于课文《再别康桥》的导学案,方便大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学习方法】以诵读为主,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导学过程】一、 导入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二、 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及背景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

诗两首《再别康桥》导学案,标签:高一语文教学设计,http://www.85jc.com

 

  【小编寄语】“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现代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www.85jc.com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这篇关于课文《再别康桥》的导学案,方便大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学习方法】

  以诵读为主,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导学过程】

  一、 导入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 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及背景

  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速、节奏、情感。

  3、朗读比赛,注意感情与节奏。

  4、分析鉴赏——感受意象美

  (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3)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4)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教案设计高一语文教学设计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设计 - 高一语文教案设计

上一篇:诗两首《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