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高中语文学习高一语文辅导《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 正文
  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

  2. [11-17 20:54:21]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一语文辅导   阅读:8447

概要: 下面是由www.85jc.com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大家一起来分享下吧。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是一篇悼词,作者是恩格斯。下面,请同学们先把课文默读一遍。(学生默读课文)师:读完的举手。(学生举手)师:都读完了。同学们用了5分钟。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初步印象吧。喜欢这篇课文的举手。(只有3个同学举手。)师:这么少啊!你喜欢,说说吧。生:我读了这篇课文,感觉到了马克思的伟大。师:请不举手的同学说说。你来说。生:老师,我不明白编教材的人为什么把这样的文章选入语文课本让我们学习,还不如从报纸上随便找一篇新闻报道看得有意思。师:你是这样的感受!有同感的举手。(很多同学举手)师:哦!老师感到有点意外。不过我理解你们:政治色彩浓厚的课文,你们是不太喜欢的。是这样吗?生:是。师:你们担心我们的语文课堂会上成政治课。是吗?生:是。师:不用担心。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我不会上成政治课。不过你们的态度说明,你们没有真正认识到这篇课文好在哪里。老师问你们,恩格斯和马克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标签:高一语文教学,http://www.85jc.com

 

  下面是由www.85jc.com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大家一起来分享下吧。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是一篇悼词,作者是恩格斯。下面,请同学们先把课文默读一遍。

  (学生默读课文)

  师:读完的举手。

  (学生举手)

  师:都读完了。同学们用了5分钟。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初步印象吧。喜欢这篇课文的举手。

  (只有3个同学举手。)

  师:这么少啊!你喜欢,说说吧。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感觉到了马克思的伟大。

  师:请不举手的同学说说。你来说。

  生:老师,我不明白编教材的人为什么把这样的文章选入语文课本让我们学习,还不如从报纸上随便找一篇新闻报道看得有意思。

  师:你是这样的感受!有同感的举手。

  (很多同学举手)

  师:哦!老师感到有点意外。不过我理解你们:政治色彩浓厚的课文,你们是不太喜欢的。是这样吗?

  生:是。

  师:你们担心我们的语文课堂会上成政治课。是吗?

  生:是。

  师:不用担心。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我不会上成政治课。不过你们的态度说明,你们没有真正认识到这篇课文好在哪里。老师问你们,恩格斯和马克思是亲密战友,对不对?

  生:对。

  师:列宁说,他们两人的友谊“超过了古代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动人的传说”。马克思去世了,作为他最亲密的战友,写一篇悼词来纪念,可要写的东西太多了,即便写成一本书,也是可能的。但是,恩格斯写了多少字?只有1200字!同学们想一想,写这么短的一篇悼词来总结马克思的一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能力。

  生:概括能力。

  生:表达能力。

  师:还有认识、判断和评价能力。那么,请同学们回答,在本文中,恩格斯是如何概括马克思一生的?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一会儿回答。

  (学生交流,约5分钟。)

  师:停止交流。谁来回答?

  生:恩格斯主要讲了马克思两个大贡献: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

  生:还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谁来?

  (一学生举手)

  师:好。你喜欢这篇文章,一定能读得很好。

  (学生朗诵课文)

  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挺有感情的。

  师:悼词是饱含感情的。你读得的确不错。这篇悼词,主要是总结和评价马克思伟大的贡献。那么,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贡献是什么?在第几段?

  生: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在第三段。

  师:我们来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第三段)

  师:你们读了这一段,产生问题了没有?

  生:恩格斯说,“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是一个“简单事实”,马克思发现这样的“简单事实”有什么伟大的?

  师:问得好。不过这不是一个语文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学问题。谁能回答?从文中找答案。

  生:尽管这是一个“简单事实”,但是被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掩盖住了,其他人没有发现。

  师:不但没有发现,而且……?

  生:而且作了错误的解释。

  师:错误?文中怎么说的?

  生:作了相反的解释。

  师:根据文意,我们似乎可以推出那种相反的解释。谁来推测出来?

  (没有学生回答)

  师:尝试一下嘛。要回答这个问题,前提是什么?

  生:搞清楚“简单事实”的含义。

  师:正确。含义是什么呢?

  生:冒号后面的内容。

  师:冒号后面的话说的是什么意思?能否结合你们政治课上学到的知识来加以概括呢?

  生:是不是“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啊?

  师:同学们说,是不是?(有的学生不敢肯定)还不敢肯定?是的,就是这个原理!这就是“大文科”的学习了,把语文和政治打通了。现在,可以推出那种相反的解释了吧?

  生:意识决定物质,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辅导高一语文教学语文学习 - 高中语文学习 - 高一语文辅导

上一篇:《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