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数学学习数学教研数学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三教案» 正文
  1. 湘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三教案

  2. [11-19 17:56:38]   来源:http://www.85jc.com  数学教学设计   阅读:8298

概要: 【小编寄语】www.85jc.com数学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湘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三教案,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1.点的位置表示:(1)先取一个点O作为基准点,称为原点.取定这个基准点之后,任何一个点P的位置就由O到P的向量 唯一表示. 称为点P的位置向量,它表示的是点P相对于点O的位置.(2)在平面上取定两个相互垂直的单位向量e1,e2作为基,则 可唯一地分解为 =xe1+ye2的形式,其中x,y是一对实数.(x,y)就是向量 的坐标,坐标唯一 地表示了向量 ,从而也唯一地表示了点P.2.向量的坐标:向量的坐标等于它的终点坐标减去起点坐标.3.基本公式:(1)前提条件:A(x1,y1),B(x2,y2)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点,M(x,y)为线段AB的中点.(2)公式:①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AB|=(x2-x1)2+(y2-y1)2.②中点坐标公式 , .4.定比分点坐标设A,B是两个不同的点,如果点P在直线AB上且 =λ ,则称λ为点P分有向线段 所成的比.注意:当P在线段AB之间时, , 方向相同,

湘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三教案,标签:教学设计,http://www.85jc.com

 

  【小编寄语】www.85jc.com数学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湘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三教案,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1.点的位置表示:

  (1)先取一个点O作为基准点,称为原点.取定这个基准点之后,任何一个点P的位置就由O到P的向量 唯一表示. 称为点P的位置向量,它表示的是点P相对于点O的位置.

  (2)在平面上取定两个相互垂直的单位向量e1,e2作为基,则 可唯一地分解为 =xe1+ye2的形式,其中x,y是一对实数.(x,y)就是向量 的坐标,坐标唯一 地表示了向量 ,从而也唯一地表示了点P.

  2.向量的坐标:

  向量的坐标等于它的终点坐标减去起点坐标.

  3.基本公式:

  (1)前提条件:A(x1,y1),B(x2,y2)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点,M(x,y)为线段AB的中点.

  (2)公式:

  ①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AB|=(x2-x1)2+(y2-y1)2.

  ②中点坐标公式 , .

  4.定比分点坐标

  设A,B是两个不同的点,如果点P在直线AB上且 =λ ,则称λ为点P分有向线段 所成的比.

  注意:当P在线段AB之间时, , 方向相同,比值λ>0.我们也允许点P在线段AB之外,此时 , 方向相反,比值λ<0且λ≠-1.当点P与点A重合时λ=0.而点P与点B重合时 不可能写成 =0的实数倍.

  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已知两点A(x1,y1),B(x2,y2),点P(x,y)分 所成的比为λ.则x=x1+λx21+λ,y=y1+λy21+λ.

  重心的坐标:三角形重心的坐标等于三个顶点相应坐标的算术平 均值,即x1+x2+x33,y1+y2+y33.

  一、中点坐标公式的运用

  【例1】已知 ABCD的两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4,2),B(5,7),对角线的交点为E(-3,4),求另外两个顶点C,D的坐标.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交点为两个相对顶点的中点,利用中点公式求.

  解:设C(x1,y1),D(x2,y2).

  ∵E为AC的中点,

  ∴-3=x1+42,4=y1+22.

  解得x1=-10,y1=6.

  又∵E为BD的中点,

  ∴-3=5+x22,4=7+y22.

  解得x2=-11,y2=1.

  ∴C的坐标为(-10,6),D点的坐标为(-11,1).

  若M(x,y)是A(a,b)与B(c,d)的中点,则x=a+c2,y=b+d2.也可理解为A关于M的对称点为B,若求B,则可用变形公式c=2x-a,d=2y-b.

  1-1已知矩形ABCD的两个顶点坐标是A(-1,3),B(-2,4),若它的对角线交点M在x轴上,求另外两个顶点C,D的坐标.

  解:如图,设点M,C,D的坐标分别为(x0,0),(x1,y1),(x2,y2),依题意得

  0=y1+32 y1=-3;

  0=y2+42 y2=-4;

  x0=x1-12 x1=2x0+1;

  x0=x2-22 x2=2x0+2.

  又∵|AB|2+|BC|2=|AC|2,

  ∴(-1+2)2+(3-4)2+(-2-2x0-1)2+(4+3)2=(-1-2x0-1)2+(3+3)2.

  整理得x0=-5,∴x1=-9,x2=-8

  ∴点C,D的坐标分别为(-9,-3),(-8,-4).

  二、距离公式的运用

  【例2】已知△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4,1),B(-3,2),C(0,5),则△ABC的周长为(  ).

  A.42 B.82 C.122 D.162

  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直接求解,然后求和.

  解析:∵ A(4,1),B(-3,2),C(0,5),

  ∴|AB|=(-3-4)2+(2-1)2=50=52,

  |BC|=[0-(-3)]2+(5-2)2=18=32,

  | AC|=(0-4)2+(5-1)2=32=42.

  ∴△ABC的周长为|AB|+|BC|+|AC|

  =52+32+42

  =122.

  答案:C

  (1)熟练掌握两点 间的距离公式,并能灵活运 用.

  (2)注意公式的结构特征.若y2=y1,|AB|=(x2-x1)2=|x2-x1|就是数轴上的两点间距离公式.


Tag:数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数学学习 - 数学教研 - 数学教学设计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湘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三教案》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