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高二语文知识平庸议论话名篇──谈杜诗《咏怀古迹》五首» 正文
  1. 平庸议论话名篇──谈杜诗《咏怀古迹》五首

  2.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二语文知识   阅读:8412

概要:章起 杜甫的《咏怀古迹》组诗传世以来,在诗坛上得到普遍的青睐,同时也引来聚讼纷纭的诠释。这虽然在不少问题上给读者带来不知所从的困惑,却也给研究者提供了全方位选择的方便,可以让人们择善而从,或者在难辨真伪的情况下径可以随其所爱。 关于诗题就有争论。一派认为,“咏怀”、“古迹”本两题,“讹合而一,并读殊不成语”(浦二田语);一派则谓“五诗咏古即咏怀,一面当作两面看”(杨西河语)。浦

平庸议论话名篇──谈杜诗《咏怀古迹》五首,标签:高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章 起       杜甫的《咏怀古迹》组诗传世以来,在诗坛上得到普遍的青睐,同时也引来聚讼纷纭的诠释。这虽然在不少问题上给读者带来不知所从的困惑,却也给研究者提供了全方位选择的方便,可以让人们择善而从,或者在难辨真伪的情况下径可以随其所爱。

  关于诗题就有争论。一派认为,“咏怀”、“古迹”本两题,“讹合而一,并读殊不成语”(浦二田语);一派则谓“五诗咏古即咏怀,一面当作两面看”(杨西河语)。浦二田语殊不深省,即使分为两题,那光秃秃的“古迹”二字也不能做题目用,而杨的“咏古即咏怀”也已经将“古迹”偷换为“咏古”。笔者认为,诗坛上通常所说的“怀古”就应该是“咏怀古迹”的缩写,四字诗题,并无不妥。

  这五首怀古诗不一定是一时之作。咏怀所凭借的古迹,上自夔州的先主庙和诸葛庙,途经归州的宋玉宅和昭君村,下流直至江陵的庾信宅。所以写作时间应以大历三年初出峡前后为宜。编排次第或者是作者事后所为,其中也具匠心。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前四句追叙大乱以来自己的遭遇:先是在东北的风尘之际“支离”,后又在西南的天地之间“漂泊”。“东北风尘”指安禄山发动的战乱。从至德元载(756年)开始,到乾元二年(759年)底抵成都,在这三四年间,杜甫先是携家口逃避战乱从奉先奔白水、鹿阝州,又只身投奔肃宗行在,途中为叛军截路,被迫藏慝在已经沦陷的长安城。后来冒着生命危险潜行到风翔行在,拜左拾遗。不过三、四个月,因得罪皇上,被放还鹿阝州省亲。还京就列后,才半年,贬华州司功。越一年弃官西去。度陇,客秦,寓同谷,最后,入蜀至成都,开始西南的“漂泊”。用“天地间”是为了要突出这暂避“风尘”的“西南”给自己提供了“漂泊”的最大空间。杜甫漂泊到西南定居成都以后,曾几何时便先后两次逃避兵乱,在西川又漂泊了一年多。本准备扁舟下荆楚,未能如愿,又回到成都。不久,为生活所迫,计划取道三峡,离蜀北归。谁料到病魔缠身,竟在夔府孤城停滞下来,一住就是两三年,其生活的困顿和心身的憔悴可想而知。三四句便是表达这种情怀的。“三峡楼台”、“五溪衣服”,多么美丽的藻饰!可是,那是怎样的“楼台”呀!当时还有其他诗句描绘这种“楼台”:“峡人鸟兽居,其室附层岩”①,“殊俗状巢居,层台倚风湍”②。“五溪”指的是五溪蛮,是当时那一带的少数民族。《后汉书》说他们“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彩衣服”。七八百年过去了,衣着的质量会有进步,但衣好五彩的习俗仍保留下来。杜诗还说,“殊俗自人群”③。和这样的人群杂处,当然很难打入。在这样的环境中淹留岁月,只能徒增异乡异域的感慨罢了。这两句诗用艳句写哀情,寓沉痛的心情于华丽的描述之中,让人们从它与现实的反差中细品其辛辣的韵味。后四句是写庾信。“羯胡”指异族降将侯景。庾信遭遇的乱世便是从侯景叛梁开始的。庾信以南朝大臣出使北朝,被终身留用。虽然官品显著,可他内心却十分痛苦。庾信又是著名的“词客”,文才过人。在“暮年”时期,他把南朝的流丽与北朝的刚健很好地结合起来,深沉地把自己伤时怀土的“萧瑟”之感表达得淋漓尽致,震撼了整个江南词坛。

  这首诗前后两截虽然分别写杜甫和庾信,但骨子里却浑然一体。前截专写杜甫,若从异乡漂泊、异族杂处的角度理解,二人并无不相同。后截除“羯胡”一词因时势不同别有所指外,将“庾信”换成“杜甫”则无不吻合。他们都遭遇到降将乱国的浩劫,他们都怀抱着伤时怀土的悲哀。庾信在《哀江南赋》中说:“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狼狈流离,至于暮齿。”这里的“狼狈流离”正就是杜诗中的“支离”、“漂泊”。所谓“二毛”、“暮齿”,时间也完全一致。从杜甫这面说,最后两句不但是自况,而且是自负。“最萧瑟”的内涵就是他所感受到的时代的大悲哀和身家的痛苦,这当然是不幸。可是,差堪自慰的是,到了“暮年”,他也和庾信一样,能够运用他超人的天赋和文学才能把这些所历所感表达出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流传当代,永垂后世。就整个诗坛来说,这时的杜诗以及杜甫的诗论还远没有被普遍推崇,甚至还遭到有些文人的冷嘲热讽,这一点,我们从《戏为六绝句》中已经窥探到消息。不过,同样的事实是,杜诗在当时诗坛上也已经获得了不少爱好者,杜甫的同时人任华写的《杂言寄杜拾遗》对杜诗的诸多赞许,因任诗的真伪不定,在此就不再引证了。可是,还有其他的时人呢。高适、岑参等都是名诗人,对杜诗都有赞许。韶州牧韦迢赞杜为“大名诗独步”,衡阳判官郭受称杜的“新诗海内流传遍”,并不全是溢美之词,这从杜甫的答诗中也可看出。杜在给郭的诗中说:“才微岁老尚虚名,卧病江湖春复生。药裹关心诗总费,花枝照眼句还成。”不问杜甫如何谦虚,这里有两点事实不容否认:一、杜诗当时确实有相当的名气;二、杜甫身体虽然很不好,但耕耘不辍,经常有新诗流传出去。当时润州(今镇江)刺史樊晃,在杜甫逝世不久出了一本《杜工部小集》,其序文就说,前此就杜甫的“文集六十卷行于江汉之南”,只是因为战乱,“不为东人之所知,江左词人所传颂者,皆君之戏题剧论耳,曾不知君有大雅之作当今一人而已”,并且说,他已经打听到杜甫的儿子在江陵,“冀求其正集,续当论次云”④。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知识高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唐诗简介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