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高一语文知识关于《孔雀东南飞》的几条注释» 正文
  1. 关于《孔雀东南飞》的几条注释

  2.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一语文知识   阅读:8142

概要: 7、“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作品选》:“‘逆’,违反。‘煎我怀’,使我心里痛苦,有如煎焚。”按:“逆”的词义注对了,但“以”字遗漏,没有落实。《课本》:“‘逆’逆料,想到将来。”此说失误。“逆”的词义当按朱东润说。我以为“逆以”就是“以逆”,介宾词组作及物动词“煎”的方式状语。“以”这个介词的宾语既可以在介词之后如“以物易物”、“以暴易暴”;也可以在介词之前,除本例外又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若晋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左传·僖公十五年》)杨伯峻《古汉语虚词》第260页:“这种介宾结构,偶有倒装句,宾语在介词‘以’字前。”因此,“乐以忘忧”是“以乐忘忧”,“朝以入”、“夕以死”是“以朝入”、“以夕死”,“逆以煎我怀”是“以逆煎我怀”,“性行暴如雷”的“父兄”“用违逆的行动来煎煮我的胸怀”。

关于《孔雀东南飞》的几条注释,标签:高一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7、“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作品选》:“‘逆’,违反。‘煎我怀’,使我心里痛苦,有如煎焚。”按:“逆”的词义注对了,但“以”字遗漏,没有落实。《课本》:“‘逆’逆料,想到将来。”此说失误。“逆”的词义当按朱东润说。我以为“逆以”就是“以逆”,介宾词组作及物动词“煎”的方式状语。“以”这个介词的宾语既可以在介词之后如“以物易物”、“以暴易暴”;也可以在介词之前,除本例外又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若晋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左传·僖公十五年》)杨伯峻《古汉语虚词》第260页:“这种介宾结构,偶有倒装句,宾语在介词‘以’字前。”因此,“乐以忘忧”是“以乐忘忧”,“朝以入”、“夕以死”是“以朝入”、“以夕死”,“逆以煎我怀”是“以逆煎我怀”,“性行暴如雷”的“父兄”“用违逆的行动来煎煮我的胸怀”。

  8、“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课本》注:“‘恐此事非奇’,恐怕这事这样做不合适。‘非奇’,不宜。”妙哉!“奇”作“宜”讲,好像不多见。《作品选》注:“‘奇’,嘉,美好,‘非奇,,不佳。”此说甚是。“奇”有“美”义“妙”义,《庄子·知北游》:“是其所美者为神奇。”《楚辞·招魂》:“被文服纤丽而不奇兮”,又,《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奇”就是“妙”。闻一多《乐府诗笺》也认为“‘奇’有‘佳’义,‘奇’、‘佳’音近。”“奇”作“妙”、“佳”讲,还保留在“奇妙”、“奇才”、“奇计”、“奇伟”、“奇文”等词的语素里。“非奇”就是“不妙”。

  9、“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课本》注:“(自杀的)主意就这样打定了。乃尔,这样。”我以为翻译是说对了,但解释失误。“乃”,承接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尔”,近指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样”。“乃尔”是偏正词组,不是词儿。《作品选》注:“乃尔,就这样。”所说甚是。又,上文“君尔妾亦然”,“尔”、“然”互解,可以为证。

 10、“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作品选》注:“‘下心意’,低心下气,犹耐心忍受一些委屈的意思。”《课本》注同《作品选》。这里只是根据语言环境含混其辞,并没有就句式语境作出科学的分析,因而译意未确。“下”是由方位词转移为使动词,“下心意”是“把(及时相遣妇)的心意放下”,“以此下心意”,是“你暂且拿我劝慰的这一番话(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来放下永久阔别的念头”。

 11、“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裌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苦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清朝初年李笃因《汉诗音注》认为“妇人衣饰将毕,然后著裙。‘著我绣裌裙’,则妆成将出矣。‘事事四五通’句乃要其终言之。”这话从妇女装饰惯例论证句序,很是得体。余冠英先生《乐府诗选》认为“著我绣裌裙,事事四五通”应当移在“耳著明月珰”之后。余先生的说法也有启发,但两句不当移在“耳著明月珰”后面,因为“严妆”的内容不但包括穿戴装束,也包括盥洗和涂抹化妆品。郭锡良同志认为两句应当移在“口如含朱丹”之后,使两句作为“衣饰将毕”的总揽,这是很有见地的。如此说来,“衣饰”过程中的“事事”都是“四五通”,足见兰芝要极力打扮得端庄美丽。同时,从古韵部看,“妆”、“光”、“珰”在“阳”部,“根”、“丹”在“元”部,“通”、“双”在“东”部,顺适无滞。(参阅《文史《第二十三辑》)

 12、媒人去数日,[太守]寻遣[郡]丞请[兰芝]还。[媒人]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媒人]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太守]遣丞为媒人,[遣]主簿通语言[于刘家]。[媒人]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太守家]既欲[与君家]结大义,故遣[我]来贵门。”这是《孔雀东南飞》最大的难点。《课本》按前人之见说是有讹误或脱漏,实在是跟《作品选》一样,不得其解。我遍查了古今许多注本,特别感到闻人倓《古诗选笺》、余冠英《乐府诗注》说“县令因事而遣丞请于太守也,”“县令派县丞向太守请示事情”的解释欠妥。闻一多《乐府诗笺》跟纪容舒《〈玉台新泳〉考异》都认为“‘请还’二字未详”。我认为这里既无错简也不脱漏,上下相承一以贯之。我以为,只要解决三个疑难就可以训释无误:第一、“丞”,不是县丞而是郡丞,上文说“县令请媒来”,说婚告吹,接着是太守“寻遣(郡)丞请[兰芝]还。”下文又有“直说太守家”、“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可以为证。第二,“请”的宾语不是太守而是兰芝,下文“言谈大有缘”是“请[兰芝]还”的最好注释。而且,上文“县令遣媒来”的目的也是“请兰芝”。第三,《广雅·释诂》:“还,归也。”《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孔颖达疏:“是此行嫁之了往归嫁于夫。”上文也有“不久当还归。”“还”、“归”都是去到夫家。为了证实我的考释允当,特将以上一节译成现代新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知识高一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一语文知识

上一篇: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关于《孔雀东南飞》的几条注释》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