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乙己》的三个新鲜话题
-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941次
概要:葛胜华 鲁迅,这是一座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大山,冷峻、崔嵬、神秘。我象个贪玩的孩童似地一直流连盘桓其间,今以《孔乙己》作一石块,试图敲开山门、拥抱山魂,不知我是否有阿里巴巴“芝麻开门”的好运道。 一、鲁迅与孔乙己 《孔乙己》发表于一九一九年四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上。在“附记”中,鲁迅很是意味深长地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用意。但用活字排印了发表,却已在这时候——便
关于《孔乙己》的三个新鲜话题,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葛胜华 鲁迅,这是一座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大山,冷峻、崔嵬、神秘。我象个贪玩的孩童似地一直流连盘桓其间,今以《孔乙己》作一石块,试图敲开山门、拥抱山魂,不知我是否有阿里巴巴“芝麻开门”的好运道。
一、鲁迅与孔乙己
《孔乙己》发表于一九一九年四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上。在“附记”中,鲁迅很是意味深长地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用意。但用活字排印了发表,却已在这时候——便是忽然有人用了小说盛行人身攻击的时候。大抵著者走入暗路,每每能引读者的思想跟他堕落,以为小说是一种泼污水的器具,里面糟踏的是谁。这实在是一种极可叹可怜的事。所以我在此声明,免得发生猜度,害了读者的人格。”
读这则“附记”,我有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作者根本就无意要“糟踏”他笔下的主人公或是影射什么人,而只是用很西方的现代小说笔法去描写一种社会生活现象或是某一类人物,褒贬抑扬藏于字缝间,任由读者根据自身的经验或怒或笑,或取或弃。我还知道,在鲁迅先生全部的文学创作中,他最深爱的是《孔乙己》。据当年曾多次拜访鲁迅先生的著名武侠小说家宫白羽(宫竹心)在他的自叙传《话柄》一书中披露,一次和鲁迅聊天,话及小说创作,鲁迅对自己的作品,满意的还是《孔乙己》。并说“这一篇还平心静气些”。鲁迅这句话的含义,我猜是指写小说,作者要尽力避免夹叙夹议,滥发感慨,而是让人物的行动本身来说话。
作为一篇有着深刻现实主义意义的经典小说,大抵是有“模特儿”的。《孔乙己》就是鲁迅早年对绍兴东昌坊口住着的一位叫“孟夫子”的人观察所得,而流布更广的说法,则孔乙己的原型是鲁迅乡人“亦然先生”。这位“亦然先生”穷愁潦倒之后,只得在娘子的再三催逼下拎篮子卖起了烧饼油条,但他既不肯脱长衫,也不愿大声叫卖,只好跟在别的小贩后面,人家大声吆喝“烧饼油条”,他轻轻地念一声“亦然”。迂腐可笑,叫人悲悯。
但生活原型一旦提升到艺术表现的层面,也就是“亦然先生”蜕变为“孔乙己“的创造过程,作家试图向社会发表的东西已经远远超出了生活原型本身的意义。可以这么说,《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后撞破“铁屋子”的第二声“呐喊”。前者只是泛泛地点破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吃人的历史,那么,后者则上对这种“吃人”现象的具体而微的艺术解剖。
而且,我在仔细研读了鲁迅先生一九一二年五月至一九一九年四月的日记后,明显地感觉到:作者对孔乙己的态度和感情比我们原先想象得要复杂丰富得多。
鲁迅是一九一二年五月五日抵北京,翌日移住山会邑馆。十日的记载上:“晨九时至下午四时半至教育部视事,枯坐终日,极无聊赖。”以后多是浑浑噩噩:逛琉璃厂,购古籍,会旧友,买酩酊。一九一六年五月六日“下午以避喧移入补树书屋住。”这几年的书帐记录很详细:一九一六年购书总计花费496.52元(大洋),一九一七年总计362.45元(大洋),一九一八年总计488元(大洋),一九一九年总计248元(大洋)。而从他所购的书目来看,竟无一册“有生气”的东西,全是些“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如墓铭、残碑、骈文、刻石、拓片类。所以,他在《呐喊·自序》中很无奈地回答钱玄同的逼问:
“你钞这些有什么用?”这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抄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可见得鲁迅先生当年在补树书屋寂寞如古井荒野的心境。他的钻故字堆的活法与正在孕育风暴的五四前夜的现实显得如此不合时宜;他之购买、搜集、抄录、赏玩残碑拓片的“迂”与孔乙己之茴香豆的“回字有四种写法”从本质言实在没有 什么区别。走笔至此,我忽然生出来一种超乎寻常的联想:孔乙己身上是否就藏有五四前夜鲁迅先生的影子?孔乙己之死是否暗示着作者对旧我的彻底诀别?孔乙己的原型除了公认的“孟夫子”和“亦然先生”外是否还有鲁迅本人呢?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谈《孔乙己》的几个教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