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解析:C项,“写”的意思是“抒发”“排遣”的意思。答案:C1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作亭之意”的一项是(3分)()①其亦好观游眺望乎②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乎③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④不以德则民不化服⑤其石幸在,其文信善⑥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A.①④⑤ B.②⑤⑥C.①③④ D.②③⑥解析:①是作者的推测,从后文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不是作亭的目的。③是“山”的功劳,而不是写“作亭”的。④是治理的方法。排除这三项即可。答案:B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的缘起。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张本。B.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回答,每点都归之于“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古文测试题(附答案),标签:高一语文课后习题答案,http://www.85jc.com解析:C项,“写”的意思是“抒发”“排遣”的意思。
答案:C
1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作亭之意”的一项是(3分)( )
①其亦好观游眺望乎
②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乎
③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
④不以德则民不化服
⑤其石幸在,其文信善
⑥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
A.①④⑤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②③⑥
解析:①是作者的推测,从后文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不是作亭的目的。③是“山”的功劳,而不是写“作亭”的。④是治理的方法。排除这三项即可。
答案:B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的缘起。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B.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回答,每点都归之于“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之游刃有余,令人叹服。
C.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都是“仁”的体现。
D.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与本文中的“而忧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
解析:作者在文中说“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是说观览的人往往会生发感慨,并没有说这是“仁”的体现。
答案:C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焉”,代词,指“山”。“夫”,发语词。“其”,表推测、估计的副词;“然”,这样。
答案:(1)广博高大草木茂美,自然万物依附着它来生存,却不把它当做自己莫大功劳的,就是山。
(2) 遍察自身而没有什么值得忧患的,值得忧患的一定在整个天下,为天下忧患就是仁的表现。
(3)建造亭子的用意,大概是这样吧?大概不是这样吧?
参考译文:
石门亭位于距青田县城若干里的地方,是县令朱君建造的。石门是山的名字,它是一座名山,古人都在山石上刻写下自己的观赏游览的感喟心得, 把它留置在山里,那些刻写下字迹的山石处处可见。朱君来了以后建了亭子,把从古至今的石刻全搜集起来,将它们立在亭子里,并且把这一切写在信里,寄给他的外甥女婿我(王安石),让我写一篇文章,记下他建造此亭的用意。
之所以建造这座亭子,大概是因为它是一座好山吧?大概是因为它适于观赏游览放眼眺望吧?大概也是在这里能体察问询民间的疾病忧患吧?大概也是可以独自一人在这里休闲放松吧?大概是怜惜那些刻有字迹的山石没有防护保障,遭暴晒,字迹剥离,或者倒伏,甚至消损泯灭吧?人们对外物的喜好厌恶必定按照类别区分。广博高大草木茂美,自然万物依附着它来生存,却不把它当做自己莫大功劳的,就是山。爱好山,是仁的体现。离开城郊来到田野,攀上高处向远处眺望,从中一定会生发感慨的。《尚书》中不是记载吗:从荒原中发现谦恭。《诗经 》里不是写到:驾着车辆出行远游,来排遣我的忧患。遍察自身而没有什么值得忧患的,值得忧患的一定在整个天下,为天下忧患就是仁的表现。人不这样还敢自我舒适安逸吗?到了这种地步就是遇到深山幽谷的草民,与他们接触交谈, 来访求他们的疾苦忧患,难道还会有阻塞、下情不明的情况吗?访求民众的疾苦忧患,也就是仁的体现。政事不分大小,不以德治民,民不会服从教化。民众服从教化,这样以后才可以没有诉讼。民众做不到没有诉讼,你能让他们休养生息、不惹是生非,优哉游哉嬉戏欢乐吗?自古至今的留名于人世的人,那些刻石幸而存在,那些刻文确实很好,这样一来,那些人的大名同刻石一道都会传扬下去并且永远不会朽没,成就了仁的名分却没有剥夺自己的意愿,也是仁的体现。建造亭子的用意,大概是这样吧?大概不是这样吧?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