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综合知识说说汉语词汇的形象色彩» 正文
  1. 说说汉语词汇的形象色彩

  2. [10-10 23:18:48]   来源:http://www.85jc.com  综合知识   阅读:8196

概要:南平三中王茵 传说,有一位外国记者,会讲一口流利的汉语,被称为“中国通”,但是他却把“胡适先生,驰骋文坛”,翻译成了:“胡适先生经常在写字桌上跑马。”还有一位洋翻译将“一诺千金”这个成语译成:“只要一答应,就要付美金一千元。”这些笑话嘲讽的是洋翻译。其实,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笑话。北宋时,福州有一个读书人名叫陈烈,他生性迂腐古板,凡事都要遵循古礼。有一次,他的老朋友、著名书法家蔡襄家里有丧事,他便带领着二十多个学生,到蔡家吊丧。将近蔡家时,他对学生们说:“《诗经谷风》里面这样说:‘凡民有丧,匍匐救之。’现在,就请诸位与我一同行此古礼。”于是,陈烈带领二十多位弟子一齐趴在地上,一边嚎啕大哭,一边爬行着,进了蔡家。蔡襄一家人见到这种情状,都愣住了,妇女们更是吓得躲了起来。 那么,这些笑话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就要从汉语词汇的形象色彩说起了。什么是汉语词汇的形象色彩呢?简单地说,词语除代表了一定对象的理性意义外,还能以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为基础,引起人们对现实中某种形象的联想,这就是汉语词汇的形象色彩。

说说汉语词汇的形象色彩,标签:综合知识大全,http://www.85jc.com
南平三中王茵

传说,有一位外国记者,会讲一口流利的汉语,被称为“中国通”,但是他却把“胡适先生,驰骋文坛”,翻译成了:“胡适先生经常在写字桌上跑马。”还有一位洋翻译将“一诺千金”这个成语译成:“只要一答应,就要付美金一千元。”这些笑话嘲讽的是洋翻译。其实,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笑话。北宋时,福州有一个读书人名叫陈烈,他生性迂腐古板,凡事都要遵循古礼。有一次,他的老朋友、著名书法家蔡襄家里有丧事,他便带领着二十多个学生,到蔡家吊丧。将近蔡家时,他对学生们说:“《诗经谷风》里面这样说:‘凡民有丧,匍匐救之。’现在,就请诸位与我一同行此古礼。”于是,陈烈带领二十多位弟子一齐趴在地上,一边嚎啕大哭,一边爬行着,进了蔡家。蔡襄一家人见到这种情状,都愣住了,妇女们更是吓得躲了起来。

那么,这些笑话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就要从汉语词汇的形象色彩说起了。什么是汉语词汇的形象色彩呢?简单地说,词语除代表了一定对象的理性意义外,还能以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为基础,引起人们对现实中某种形象的联想,这就是汉语词汇的形象色彩。它是词语的附加意义,因而是词义的组成部分,它为词义理性的概念补充了形象化的内涵和外延。

汉语的许多词语直接用“物”达意,都具有形象性。如:鸡冠花、樱桃嘴、喇叭裤、龙须面、鸭舌帽、狮子头等,这类词语大多是以借代手法用具体的形象来给事物命名。又如“笔直”(像笔那样直)、“雪白”(像雪一样白)、“囊括”(像用袋子全装起来)、“铁拳”(像铁一样坚硬有力的拳头)、“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挨个地排列着),这类词语大多用比喻的形式构成,通常还保留着字面义或字面义与比喻义并存。

汉语对抽象事物的概括表达也经常借助具体的形象。这类词语一般不再用其字面义,它已经从字面意义转化为一种更深刻的抽象的含义,通常是其比喻义的固定使用,如:吃醋、狐疑、矛盾、薪水、吹牛、紧锣密鼓、瞳目结舌、鼠窃狗偷、怒发冲冠、水深火热、惊弓之鸟、瓮中捉鳖、探囊取物等。在口头熟语中更是丰富,如歇后语: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蜜糖嘴巴刀子心——阴毒,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收回不得,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等。俗语:半瓶醋、墙头草、敲边鼓、开绿灯、吃大锅饭、铁饭碗、挤牙膏、马后炮等等。我们开头讲的几则笑话正是因为使用者对汉语词汇的形象色彩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造成的。实际上,“驰骋文坛”“一诺千金”中的“驰骋”“千金”都用的是比喻义,而《谷风》诗中的“丧”,并不是专指丧事,而是指灾难;“匍匐”在这里也不是本义“手足并用,伏地而行”,而是引申为“尽力而为”的意思了。

汉民族对具有形象色彩的词语如此钟情,那,这类词语都有哪些作用呢?

第一,它使词义再现更加明晰。

“寒冷”一词给人的感觉比较模糊,但用“滴水成冰”这个成语,就把“天气十分寒冷”的特点具体地表现出来了。又如“杜鹃”作为一种花名,表意抽象,而“映山红”则让我们了解了这种花的颜色和情状;“鸡冠花”这个词,使人仿佛看到此花有着鸡冠的外貌特征。“金丝猴”一词,一看而知这种猴肩背覆盖着美丽的金色毛发,“丹顶鹤”一词,又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种鹤奇特的朱红色头顶,“金钱豹”这个词,使人仿佛看到猛兽有着钱状的黄色花纹;还有“珍珠鸟”、“梅花鹿”、“赤斑羚”等词都能给人具体明晰的感觉。借物状色的“桃红,桔红,胭脂红,玫瑰红”显然要比“大红,深红,浅红,淡红”更具体形象。“处于最低处”这个说法,如果用“低谷”来代替就更显得鲜明,更容易让人形象地感觉到“最低处境”的含义。仔细考察词语的形象色彩可以使我们少写甚至不写错别字。比如成语“眼花缭乱”中的“缭”容易写成“瞭”,如果写这个成语的时候想一想,是什么使人眼花?是那些“像线团一样缠绕在一起的复杂事物”,而不是眼睛本身,就不会再写错了。

又如:1、接着听见两个表弟咕咕唧唧的声音。(冰心《别后》)

2、那几个老妈子也咕咕哝哝的不知说些什么。(冰心《两个家庭》)

这两个例句中的拟声词细致、准确地区分了不同的私语声。孩子声音响而脆,低声说话用“咕咕唧唧”;老年妇女小声嘀咕含混不清,故用“咕咕哝哝”。不同的拟声词的运用使得不同人物的不同形象特征显得十分鲜明。

[1] [2] [3] [4]  下一页


Tag:综合知识综合知识大全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 - 综合知识

上一篇:批判性阅读的原则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说说汉语词汇的形象色彩》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