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买的书吗?” “不一定是买的,也许是从什么地方抓到就看了……” “看了有趣味吗?” “随便看看……” “周先生看这书做什么?” “……”没有回答,好像鲁迅先生很难回答似的。先生的夫人在一旁笑着说:“周先生什么 书都看的。” (五) 30年代,一位普通的邮局职员将他翻译的《勇敢的约翰》一书寄给鲁迅,希望鲁迅帮他发表。鲁迅看后认为:“译文认真而且流利。”虽然他明知道在那时的上海一个无名的作家出本书是很困难的,但还是热心地想办法出版这本书。为此鲁迅曾多方设法去找书局。但大的书局都 不愿意出版这种不赚钱的书,最后还是到一家小书店出版了。由于书店小,经费不足,鲁迅还垫付了230元。此外,鲁迅还承担了这本书的校订、注解、撰写后记,以至于书籍的校对、装帧、纸张的选用等等一系列工作。现在从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材理解,标签:初一语文教学设计,http://www.85jc.com(五)
30年代,一位普通的邮局职员将他翻译的《勇敢的约翰》一书寄给鲁迅,希望鲁迅帮他发表。鲁迅看后认为:“译文认真而且流利。”虽然他明知道在那时的上海一个无名的作家出本书是很困难的,但还是热心地想办法出版这本书。为此鲁迅曾多方设法去找书局。但大的书局都
不愿意出版这种不赚钱的书,最后还是到一家小书店出版了。由于书店小,经费不足,鲁迅还垫付了230元。此外,鲁迅还承担了这本书的校订、注解、撰写后记,以至于书籍的校对、装帧、纸张的选用等等一系列工作。现在从鲁迅留下来的校稿上还能看到鲁迅当时修改的笔迹和他写的校后记及注解。从这些细致入微的批语中,我们可以想见到鲁迅当时为这本书付出了多少的心血。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读
[BT2]必诵名段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2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BT2]作家与作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的秋天。这一年的中国,仿佛暴风
雨来临前的夜晚,空气中都透着一股血腥的味道。为了躲避北洋军阀政府的迫害,鲁迅先生接受了厦门大学的邀请,南下担任该校国文系教授兼国学院研究教授。
厦门是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依山傍海,一派南国风情。但旖旎的风光并不能使先生忘却自己肩头的责任,远离北京,远离激烈的政治斗争,对于以战士自喻的鲁迅先生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件人生的憾事,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孤独、大寂寞。而这孤独与寂寞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先生记忆的大门,于是就有了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品赏析
这是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选取了童年生活的两处地方:“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围绕儿时的乐土集中展现了自己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作者行文轻松自如,随意挥洒,铺陈成文。并非依时间顺序“步步为营”,也未拘泥于轶闻趣事之中,而是依照自己略带跳跃性的回忆,于点点滴滴的童年经历中勾勒出一幅“童趣图”。这里有对景物的描写,有对传说的回忆,还有对人物的刻画,林林总总,汇聚在一处,像一串五彩的珠链,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作者的语言也是富于变化的。写景状物时,文字细腻而又有层次;而刻划人物时作者又变换了另一幅笔墨,采用白描手法,抓住人物外貌、心理特征,廖廖几笔就勾勒出一个生动的私塾老先生的形象。
从谋篇布局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也颇有值得学习之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是作者所要着重表现的,而二者之间又安排了一个过渡段,由前者自然而然地引发出后者来,使文章显得前后贯通,文气流畅。
关键知识点
1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素以揭露、分析“国民性”并对之进行批判闻名。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名篇,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在本文中描写了儿时的天真的生活情趣与枯燥死板的封建教育,笔调亲切。
补充知识点
1私塾
私塾,是中国旧时私人办的学校,为私学之一种。有塾师自设的学馆,有地主、商人设立的家塾,也有属于以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举办的义塾(免缴学费)。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