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生:本性难移。师:尽管是把“绿”的躯体牵进来,但不能改变它向阳的本性。老师把这件事的思维过程列出来是这样的:绿藤→植物→生命体,“我”→外力,牵藤进屋→被控制,尖、须、叶向阳→本性不移。把这件事抽象、概括、升华为一种普遍的事理:一个顽强的生命体被不可抗拒的外力控扼的时候,外力只能控扼它的躯体,但不能屈服它按照自己的生存本性去生存的本性。二、以“他山之石”对读互证,看人性共相1.日本作家松尾芭蕉看“小花”与“我”凭窗对“绿”。师:先读日本作家松尾芭蕉看“小花”的诗句:凝神细细望/篱芭墙下一簇花/悄然正开放。请大家品味一下,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景?生:写一个人正在看篱笆墙下开放的小花。师:大家闭目凝神去想象,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生:“花”和“人”对望,&ldquo
《囚绿记》课堂实录,标签:高一语文教学,http://www.85jc.com生:本性难移。
师:尽管是把“绿”的躯体牵进来,但不能改变它向阳的本性。
老师把这件事的思维过程列出来是这样的:
绿藤→植物→生命体,“我”→外力,牵藤进屋→被控制,尖、须、叶向阳→本性不移。
把这件事抽象、概括、升华为一种普遍的事理:一个顽强的生命体被不可抗拒的外力控扼的时候,外力只能控扼它的躯体,但不能屈服它按照自己的生存本性去生存的本性。
二、以“他山之石”对读互证,看人性共相
1.日本作家松尾芭蕉看“小花”与“我”凭窗对“绿”。
师:先读日本作家松尾芭蕉看“小花”的诗句:
凝神细细望/篱芭墙下一簇花/悄然正开放。
请大家品味一下,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景?
生:写一个人正在看篱笆墙下开放的小花。
师:大家闭目凝神去想象,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生:“花”和“人”对望,“花”向人展示自己的“美”,“人”深情地关注着“花”。
师:这个情景和《囚绿记》哪一段可以相对应?
生:“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师:这两段太相像了。看来,《囚绿记》中的“我”与松尾芭蕉一样,他们此时都沉浸在“物”、“我”相知的境界中。
2.英国作家A·坦尼森“拔花”与“我”之“囚绿”。
师:下面我们再读英国作家A·坦尼森的诗句:
在墙上的裂缝中有一朵花/我把它连根一齐拿下/手中的这朵小花/假如我能懂得你是什么
请再品读这首小诗。大家想一想,墙缝中的小花是怎么来的呢?
生:我想可能是风儿将小花的籽儿旋落在墙缝中。
生:我想也许是小鸟儿衔着花籽儿在墙头歇脚时不慎掉落在墙缝中。
师:大家的想象很有趣。总之,小花儿的种子在墙头觅得一点儿可怜的生存之地。它在这里发芽、开花,为破壁断垣带来一点儿生机,它妨碍别人了吗?
生:没有。
师:但是,诗中的这个“我”却把小花“连根一齐拿下”。你们说,这位拔花的人“懂”得花儿了吗?
生:他只把花儿看作是一种点缀,只顾拿在自己的手中把玩。
生:也许他还会把花儿放在自己的鼻子下闻一闻。
师:但他没有想到,花儿也是一个生命体。只顾满足自己的某种欣赏欲念,不懂得怜惜花儿,不懂得尊重自然。请问,这种情景和《囚绿记》有什么对应之处?
生:“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枝条牵进我的屋子来,让绿色和我更接近……”
师:大家看,这“拔花”和“囚绿”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因为喜欢对方,而把它占为己有,丝毫不顾对方。
师:结果怎么样?
生:深深地伤害对方。被拔下来的小花会死掉,绿藤会变黄、变瘦,不放开的话,也许会枯萎死掉。
3.德国作家歌德对花儿作自我反思与“我”的心理矛盾。
师:我们再来品读德国作家歌德面对花儿的心理斗争:
我看到荫处/小花一朵/好像是明星/又像是明眸/我想采下它/它婉言道/难道采下我/让我枯掉
这首诗情感比较复杂。诗让我们共同体味“我”在花儿面前的心理活动。首先我们看到,“我”对花儿的心情是什么?
生:显然也是很喜爱。
师:何以见得?
生:在“我”的眼里,花儿像“明星”,像“明眸”。
师:所以,“我”想对花儿有什么举动?
生:“我”想采下它。
师:但是,“我”又看到花儿似乎在说什么?
生:“我”似乎听到花儿在说:“难道采下我,让我枯掉。”
师:可以看到“我”处在一种什么心理状态中?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