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高二语文知识胸中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感读《师说》并以还原法解诂之» 正文
  1. 胸中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感读《师说》并以还原法解诂之

  2.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二语文知识   阅读:8322

概要: 1、“师者”与“学者”之间的关系怎样? 2、“从师”与“耻师”之间的关系怎样? 3、“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之间的关系怎样? 4、“传道”“授业”“解惑”之间的关系如何? 应当说这些关系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就第一个问题来说,如果我们考虑它们之间存在着偶对的关系,(事实上是存在着的,)那么我们对此散文语义中的骈化现象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矛盾的对立同一看,“师者”与“学者”有着矛盾与冲突,表现在“授”与“受”的关系上。在矛盾双方的侧重上,行文显然焦点在“受”上,即在“解惑”“闻道”与“从师”上。在这一层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对应

胸中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感读《师说》并以还原法解诂之,标签:高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1、“师者”与“学者”之间的关系怎样?

  2、“从师”与“耻师”之间的关系怎样?

  3、“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之间的关系怎样?

  4、“传道”“授业”“解惑”之间的关系如何?

  应当说这些关系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就第一个问题来说,如果我们考虑它们之间存在着偶对的关系,(事实上是存在着的,)那么我们对此散文语义中的骈化现象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矛盾的对立同一看,“师者”与“学者”有着矛盾与冲突,表现在“授”与“受”的关系上。在矛盾双方的侧重上,行文显然焦点在“受”上,即在“解惑”“闻道”与“从师”上。在这一层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对应的形式应当是“学者,所以闻道受业解惑也”。“从师”与“耻师”也构成一对矛盾。其施事应当是“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它们的分野正如《古文观止》上所说是否“吾师道也”。而“是否‘吾师道也’”就成了“遗惑”与“解惑”的关纽。“闻道”则惑解,不“闻道”则惑遗。故而“闻道”与“解惑”也便构成一对矛盾。在“道──业──惑”这三者之中,“业”乃中介,而“道”与“惑”才真正构成一对矛盾关系;其中二者相辅相成,说此及彼,此消彼长,又可相互转化。但《古文笔法百篇》不晓其要义,对“道”与“惑”之并提与只言不明所在:“只发明‘道’与‘惑’,或只单言‘道’,至篇末又以‘道’与‘业’言,又不言‘惑’,此变化错综处。”曾国藩显然也没有弄懂,他说:“‘传道’,谓修己治人之道;‘授业’,谓古文六艺之业;‘解惑’,谓解二者之惑。韩公一生学到好文,二者兼营,故我并言之。末幅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仍作双收。”(《求阙斋读书录》卷八)了悟如此,则我们对行文的思路就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现依照骈偶的对称性补足一定的句子,则全文的意思就相当明白了:

  1、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后加上“学者,所以闻道受业解惑也”;

  2、在“人非生而知之者”前加上“(古之)圣人生而知之者,可以无惑矣”;

  3、在第二段首加上“今之学者竟无师”;

  4、删除“夫庸”至段末,在“而耻学于师”后加“何哉?非师道也;而必计乎其年先后之生于吾也,必论其贵其贱,其长其少。如此,则道何以存乎?师何以存乎?”

  为什么要这样补足呢?原因很简单。如例1,文章第一句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接下来当是“学者”如何;但行文却陡起波澜,说“师者”如何;而后文又接着谈“学者”如何,这便出现了前后不衔接,故而作如是改。再如例4,行文至“吾师道也”文意即足,从逻辑上看这后面的几句话都属节外生枝;但把这些说法变形后移至第二段相应的位置,则行文也就文显意畅了。当然改后行文的波澜与突兀也就谈不上了。这就是互文与错综及赋排修辞的妙用。其实有人已经指出过这种用法,如将“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改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只是限于句子间而不及段落间罢了。

  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些经“删削”后的样式,果然行文波澜起伏,奇崛雄劲。这就是王安石所说的“观赏”效果。

  现在再按照补足后的文意来看看有代表性的两种结构划分:

  甲、通篇只是“吾师道也”一句。言触处皆师,无论长幼贵贱,惟人自择。因借时人不肯从师,历引童子、巫医、孔子喻之,而作此以倡后学。([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

  乙、前起后收,中排三节,皆以轻重相形。初以圣与愚相形,圣且从师,况愚乎?次以子与身相形,子且择师,况身乎?末以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相形,巫医、乐师、百工且从师,况士大夫乎?公以提诲后学,亦可谓深切著明矣,而文法则自然而成者。([宋]黄震《黄氏日钞》卷五十九)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知识高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浅析《师说》中的对比艺术与层递性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