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7、富国篇:在此篇中,专门讨论王者的经济理论。叙述一位君主如果想要达到国富民强的目标,就必须团结全国上下。在财政上力求节约,在生产上提高效率,在国防上充实国力,如此才能达到目的。不过,这种经济理论虽然是以满足人民生活为出发点,但荀子认为仍应根据每个人的身分(即阶级)来实行,这样才能维持社会秩序。8、议兵篇:在本篇中,主要叙述军事和战略的理论。王者应该采用仁君所主张的兵法,使对方心悦诚服,自动投降。因为真正的战略并非用军事的观点来拟定,而是以君主的德望为基础,并且只是 一种为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政治手段。 9、解蔽篇:叙述人类这颗主宰权衡的心如何发挥功能,及当心受到外在引诱而迷惑时,会招致何种灾祸。主张对一件事情作出正确判断后,就要完全发挥心的功能、并且这颗心不能与社会伦常脱节。本篇还涉及到心理学、认识论的范畴。 10、正名篇:所谓正名,就是匡正言语之乱。本篇对言语的形成、它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祔对正名产生的俢等都有详细的叙述;对如何引导人类欲望走向正途也有清晰的说明。 二、名句摘录“凡人之取也,所欲未尝粹而来也;其去也,所恶未尝粹而往
《荀子》概论,标签:高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三、题意解说
荀子是战国时代的卓越思想家。有一段时期,荀子也被人称为“孙卿子”。
荀子,赵人,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末。早年游学齐国。在齐颇受推崇,享有盛名;后辗转至楚,在楚国曾任职于兰陵县,这期间,他也曾到秦、赵等国旅行。荀子是一位具有实际行政经验的言论思想家。然而,他最感兴趣的却不是从事政治工作,而是把政治当作思考的对象,研究哪一种政治最有利于百姓。
荀子将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学说集中起来,并发扬光大。荀子全文共二十二篇,其中大部分都是由荀子亲自执笔,内容涉及教育、政治、文学、音乐、军事,经济、认识论、逻辑学等多方面,几乎与哲学所涵盖的广大范围无异。
荀子的立论基础,建立于维持天下的安定局面和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上。他认为自己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不过,在许多地方,他又修正了孔子的言论,并反对孟子。因此,不能将荀子一书简单地归人儒家学派。
荀子对于政治方面的种种主张,受到当时新兴时代背景的影响,完以现实主义为立论基础。例如:他将“礼”视为外在的规范;否定天命,认为人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并认为“认识”乃是透过感官与经验产生。后人觉得荀子的这些政治主张,正是秦统一天下所持的最好根据。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