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琵琶行》
-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二语文知识 阅读:8266次
概要: 与优美语言相应的景色描绘也是极为出色。景物描写往往与叙事抒情相配合,侧重在故事发展的关键时刻用不同的方式展现统一的环境气氛。如“枫叶荻花秋瑟瑟”,在开头的第二句就已为全诗悲凉的情调定了弦。诗中三处关于江月的描写,“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更是前后映带,使整个环境沉浸在迷蒙的月色江水之中,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内,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仍然留在乐声袅袅中。眼前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情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融为一体,以景结情,深化了诗歌的意境。诗中的写景手段更是极其高超,如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描写与离情别绪的相扣,将身世、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在悲凉哀怨的氛围里更加感人。点滴写景,浮光掠影,却“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中塑造了琵琶
浅析《琵琶行》,标签:高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与优美语言相应的景色描绘也是极为出色。景物描写往往与叙事抒情相配合,侧重在故事发展的关键时刻用不同的方式展现统一的环境气氛。如“枫叶荻花秋瑟瑟”,在开头的第二句就已为全诗悲凉的情调定了弦。诗中三处关于江月的描写,“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更是前后映带,使整个环境沉浸在迷蒙的月色江水之中,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内,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仍然留在乐声袅袅中。眼前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情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融为一体,以景结情,深化了诗歌的意境。诗中的写景手段更是极其高超,如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描写与离情别绪的相扣,将身世、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在悲凉哀怨的氛围里更加感人。点滴写景,浮光掠影,却“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中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并对其进行了细致传神的人物描写。《琵琶行》不像《孔雀东南飞》那样对刘兰芝有一段很集中的肖像描写,它往往配合情节发展,在关键时刻加以点画,着墨不多却能细致传神。如“犹抱琵琶半遮面”,“整顿衣裳起敛容”。其中心理描写的内容也很丰富,特别是“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借音乐描绘曲传琵琶女的内心世界,可谓是心理描写的一大成功尝试。使得琵琶女的形象成为真实生活里这类人物的高度典型化。她弹奏技艺的高妙惊人、命运的悲叹嗟伤,早年的春风得意,中年的门前冷落,晚年的独守空闺,其身世的今昔盛衰充分概括了旧时代中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艺妓们的不幸遭遇,使人们读了为之泪下。同时诗人所塑造的这个艺术形象又极富个性特色,她青春年少时的美丽、她的多才多艺,她悲惨的身世以及“犹抱琵琶半遮面”时的羞愧、哀怨都是那么与众不同,体现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她是旧社会里无法掌握自身命运的下层女子的典型,从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新的艺术形象。琵琶女的不幸遭遇激起了诗人强烈的共鸣。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同样的命运捉弄,无限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心中已久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从而完成了诗人这一贬谪者的形象。宋人洪迈说:“白乐天《琵琶行》一篇,读者但羡其风姿,敬其词章。至形于乐府,咏歌之不足,遂以为真为长安故倡所作。……乐天之意,直欲抒写天涯沦落之恨耳。”这段话点明了诗的主题,但就全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而言,此诗也表现了诗人对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女艺人的真挚同情。她可悲的不幸命运,诗人的被贬出京,社会地位虽不同,但在身怀才艺而不被重用,以至沦落天涯,这一点上是相通的。因此,诗人将“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唐宋诗醇》卷二十二)。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不仅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同时也是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了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抒发了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成为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诗人就用这样饱含着丰富感情的笔触,来叙述故事、描绘场景、刻画着人物。诗人的正直敢谏而被谪,歌女的年老色衰而见弃,在本质上虽然并不是同一回事,但相似命运的失意,不禁又使诗人为歌女和自己发出了内心最为深刻沉痛的不平之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成为更古名句,同病相怜,相互慰藉,千载以下还引起人们深深同情。
另外,从诗歌的结构来看,此诗所叙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但在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下,情节波澜起伏、错落有致;材料剪裁,详略得当。尤其对两次琵琶演奏的描写,前一次大笔泼墨,第二次惜墨如金,前为实写,后为虚写,从而使二者都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琵琶行》中的音乐摹写不仅流畅自然,韵律和谐,而且细腻完整。较之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近代小说《老残游记》等一类描绘音乐的名作,它不但写出了绝妙的琵琶声,而且还于中刻画出了琵琶女的形象,刻写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谓鹤立鸡群。文中运用了众多的艺术技巧来描摹琵琶弹奏,表现在描写音乐的动人效果上,往往从虚处传神。如开头“主任忘归客不发”,结尾“江洲司马青衫湿”,这是有声的效果;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无声的效果。由此作者以一连串生动而富于创造性的比喻进行了正面的刻画,画无形为有形,于实处见工。如以“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等常见事物为喻,通过具体可感的视觉、听觉、触觉形象去领悟音乐的意境之美。同时为了突出强烈的音乐效果,更是运用了"悄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等绝笔,起到了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所达不到的效果,使得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其中,如醉如痴,无声难言。这不愧是语言和音乐共同达到的最好的艺术反应,正所谓丝竹琴瑟之魅,画龙点睛之笔。创造了音乐描写上的杰出成就。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知识,高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知音、知人、知己──解读《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