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高二语文知识浅析《琵琶行》» 正文
  1. 浅析《琵琶行》

  2.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二语文知识   阅读:8266

概要: 《琵琶行》是白居易叙事诗的杰出代表,曲折完整的故事,细致生动的描写,浓厚的抒情气氛,真切自然的情感透露,都显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叙事诗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在中国封建时代文学由雅到俗的转变,由封建士大夫正统文学到市民文学的转变,由抒情到叙事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昭示作用,且较在叙事中渗透着浓郁的抒情气氛的《长恨歌》,它既是琵琶女和在听琵琶的诗人“天涯沦落”命运的传奇叙事诗,又是抒发诗人迁谪之恨的特殊形式的抒情诗。 首先,它把叙事与抒情紧密地结合起来,既是以抒情见长的叙事诗,又是以叙事见长的抒情诗,既有凄婉感人的情节,又有真挚动人的情感。 从为琵琶女作诗传的角度看,是叙事诗,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诗中琵琶女的身世构成一层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她从“十三学得琵琶成”到“老大嫁作商

浅析《琵琶行》,标签:高二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琵琶行》是白居易叙事诗的杰出代表,曲折完整的故事,细致生动的描写,浓厚的抒情气氛,真切自然的情感透露,都显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叙事诗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在中国封建时代文学由雅到俗的转变,由封建士大夫正统文学到市民文学的转变,由抒情到叙事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昭示作用,且较在叙事中渗透着浓郁的抒情气氛的《长恨歌》,它既是琵琶女和在听琵琶的诗人“天涯沦落”命运的传奇叙事诗,又是抒发诗人迁谪之恨的特殊形式的抒情诗。

  首先,它把叙事与抒情紧密地结合起来,既是以抒情见长的叙事诗,又是以叙事见长的抒情诗,既有凄婉感人的情节,又有真挚动人的情感。

  从为琵琶女作诗传的角度看,是叙事诗,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诗中琵琶女的身世构成一层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她从“十三学得琵琶成”到“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悲惨经历。诗人贬居江州的遭遇也构成一层故事。与此同时,由送客到闻乐,到演奏,到琵琶女和诗人先后自叙身世再到弹奏和满座掩泣,又是一重故事。三方面相结合,使得《琵琶行》的故事丰富曲折,不同凡响。

   从诗人抒写“迁谪意”来讲,是抒情诗。诗中诗人直接出场,与琵琶女共诉天涯沦落之痛,抒情气氛浓郁。于是在叙事与抒情的紧密结合中,哀怨悱恻的悲剧主人公──琵琶女和作者自己的形象就被塑造了出来,使人不禁随之而唏嘘了。

  这一特点与诗的主题有关。《琵琶行》的主题是双重性的。诗中既刻画了一个漂流沦落,凄楚孤苦的琵琶女形象,又通过“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抒发了作者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后的苦闷心情,塑造出作者横遭贬谪,郁郁寡欢的形象。琴拨既倾泻了琵琶女的满腹辛酸,也拨动了作者受了创伤的心弦。两种身世,一种悲痛,互相映衬,互相感染,使全篇在叙述中充满了强烈的抒情。

  同时,《琵琶行》是通过作者自己的口吻进行了抒情,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白居易本抱着强烈的济世思想走上仕途,在任谏官时更是“有阕必规,有违必谏”,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建树,但却遭到了政敌的诽谤,最终在种种责难下,被贬到江州。现实与理想产生了剧烈的矛盾,但他仍想“兼济天下”,然而又苦于报国无门;他何尝不想从此只“独善其身”,但又感到于心不安。这是他一生中最痛苦,最不得志的时候,只不过他素来乐观旷达,“恬然自安”罢了,这次“感斯人言,始觉有迁谪意”(见《琵琶行》序)。感情的闸门再也控制不住这积蓄已久的洪涛,终于激动得“江州司马青衫湿”了。

  与此同时,白居易与元稹同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他的讽谕诗广泛尖锐地揭露了当时政治上的黑暗,抨击了现实中的流弊,表现了爱憎分明的进步倾向。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更是独具特色,为千古绝唱,其中语句通俗,深入浅出,平易自然,不露雕琢痕迹;刻画人物,形象鲜明,以情动人;艺术上则成功地运用了优美鲜明,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使作品更加感人,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作品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使得整首诗脍炙人口。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凝炼优美、叩人心扉。在这里,白居易作为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他正是借用了这种浅近流转的语言为人民大众描写了一个动人怜惜的风尘女子形象──琵琶女。这首诗使得白居易更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其中唐宣宗在《吊白居易》一诗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见这两篇作品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它充分代表了白诗艺术的杰出成就。

  同时,语言还具有丰富的音乐美。而显得朴素平实,流畅自然,韵律和谐。《唐宋诗醇》称这首诗“比兴相纬,寄托遥深”与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同为千秋绝调”。他的语言避免了平淡沉闷,全诗不断地换韵,少则两句,多则十几句,读起来如行云流水,为了避免平淡沉闷,全诗不断地换韵,少则两句,多则十几句,读起来如行云流水,更增加其一唱三叹的情致。如诗中关于音乐的一段描写,优美的语言随着琵琶曲“三两声”,“续续弹”,“银瓶乍破”,“曲终收拨”的变化,将音乐的轻重缓急,旋律的抑扬分合形容备至,再加上叠字的回环往复,使其本身染上了强烈的音乐感。其描写的手法也极其高明,用一连串绘声绘色的妙喻再现了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音乐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分明的层次,细致地描写,并用富于强烈的音乐美的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从而使得韵律和谐流动,笔调凄婉悲凉,如泣如诉,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使全文变成了一曲用文字谱成的乐章。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知识高二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二语文知识

上一篇:知音、知人、知己──解读《琵琶行》
《浅析《琵琶行》》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