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高一语文知识从团队建设看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必然性» 正文
  1. 从团队建设看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必然性

  2.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一语文知识   阅读:8461

概要: 苏辙(政治家、文学家); 孙觉 李察 刘恕 吕公著 韩维(苏东坡的挚友); 王安礼 王安国(王安石的两个亲弟弟); 刘挚(独立批评者);

从团队建设看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必然性,标签:高一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苏辙(政治家、文学家); 
 
  孙觉 
 
  李察 
 
  刘恕  
 
  吕公著 
 
  韩维(苏东坡的挚友); 
 
  王安礼 
 
  王安国(王安石的两个亲弟弟); 
 
  刘挚(独立批评者); 
 
  苏颂 
 
  宋敏求  
 
  李大临(熙宁中三学士); 
 
  郑侠(向神宗献流民图的宫廷门吏); 
 
  其他御史。 
 
  双方的领袖人物,王安石和司马光相比可以说在各个方面都毫不逊色,都是道德高尚、为官清正、生活俭朴,学问和智慧都无懈可击的人物。可是我们看完上表这样一个极不平衡的团队,就可以发现王安石化友为敌的能力同他变法的雄心壮志一样伟大,以及宋神宗宠用王安石所付出的人力资源上的惨重代价。比之反对派当中的高尚人物,王安石身边的李定、吕惠卿等人则是不折不扣的小人,特别是他着力培养的吕惠卿,在王安石遇到一点麻烦时立刻落井下石,诬告王安石谋反。而反对派当中的很多元老重臣一开始都是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如极力推荐过他的欧阳修、他原来的直接上司韩琦、富弼等,甚至于连司马光也曾经是王安石的朋友,全都被他以阻碍改革创新为由一一化友为敌、大加批判并逐出朝廷。 
 
  其次,我们来看看王安石的执行力。 
 
  赵匡胤顺手牵羊以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得开大宋王朝,也使他心生警惕,于是从一开始就制定了一个重要的基本国策,即贬抑武人地位,限制武人参政,而建立起了一个士大夫政治制度,全国地方长官一律由文臣出任。这样才有那首著名的宋真宗御笔亲作的《劝学篇》留世以至于今天对我们仍有毒害作用,诗曰: 

当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这样到了宋仁宗、英宗、神宗时期,整个国家的冗吏、冗兵、土地兼并等问题日益突出。而多年在地方上为官的经历,使王安石意识到这些问题对国家的危害,所以他才针对这些问题推出了新法。王安石相信自己的实践经验和能力,但是他忽视了任何改革从中央开始自上而下地推行的时候,除了必须统一思想以外,整个过程当中的执行力和过程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执行层面各级官员营私舞弊、中饱私囊,使其在执行时大打折扣,最终变法由设计中的“利国利民”,经过中间各级政府的层层盘剥,变成了“害国害民”。 
 
  比如王安石在“青苗法”中规定,每年春天青黄不接时,朝廷以较低的利息借款给农民度过饥荒,秋后偿还,跟现在的农村信用联社差不多,是一项十分优良的社会融资政策。可是这项法令却变成了官府垄断的高利贷和向民间盘剥的工具。 
 
  难怪范镇要说:“物议纷纷,皆云:自古来未有天子开课场者。” 
 
  韩琦说:“今天下田税已重,又随亩有农具、牛皮、盐钱、鞋钱、面钱之类……诸如此类,不可悉举,取利已厚,伤农已深,奈何更引周礼,谓放青苗取利,乃周公太平已试之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知识高一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一语文知识

上一篇:构思奇特,别具一格──谈《游褒禅山记》的构思艺术
《从团队建设看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必然性》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