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高一语文知识叙“乐”简练,抒“悲”深沉──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正文
  1. 叙“乐”简练,抒“悲”深沉──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2.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一语文知识   阅读:8832

概要: 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王羲之用简练文笔,写出了人和、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五乐皆备。简练之中,体现了诗人清幽淡雅的情怀。 2、抒“悲”深沉: 文章第二部分感叹人生短促的生死之悲,似乎由乐转悲,有点唐突,但作者娓娓道来,顺理成章。诗人由眼前兰亭游宴的欢乐,推想到普天之下朋友相处的情境:好静的相聚一室,坦诚相见,侃侃而谈;好动的遨游山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不管静躁取舍怎样不同,只要情投意合,“欣于所遇”,便会心满意足,自得其乐,不觉时光流逝,不知衰老降临。但是,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所之既倦”,会短离长,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自然乐极而悲。悲人生无常,欢乐短暂。由此进而想到生命短促,盛会难再,死生大限,更令人痛心。由兰亭群贤到普天之下的人们,由生离到死别,由特殊到一般,悲痛

叙“乐”简练,抒“悲”深沉──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标签:高一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王羲之用简练文笔,写出了人和、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五乐皆备。简练之中,体现了诗人清幽淡雅的情怀。

  2、抒“悲”深沉:

    文章第二部分感叹人生短促的生死之悲,似乎由乐转悲,有点唐突,但作者娓娓道来,顺理成章。诗人由眼前兰亭游宴的欢乐,推想到普天之下朋友相处的情境:好静的相聚一室,坦诚相见,侃侃而谈;好动的遨游山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不管静躁取舍怎样不同,只要情投意合,“欣于所遇”,便会心满意足,自得其乐,不觉时光流逝,不知衰老降临。但是,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所之既倦”,会短离长,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自然乐极而悲。悲人生无常,欢乐短暂。由此进而想到生命短促,盛会难再,死生大限,更令人痛心。由兰亭群贤到普天之下的人们,由生离到死别,由特殊到一般,悲痛的广度大大扩展了。

    不仅如此,作者更深入一层,由现在回顾过去,古人从来就为生死而悲汉,再由现在推向未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将来的人们也会悲叹生死。生死之感费穿古今整个人类社会,“死生亦大矣”,深沉至极。

    这种感伤,是诗人对人类终极命运的一种哲学思索,其间有积极的因素存在。如果真是可以置生死于度外,无所作为,逍遥避世,哪里还会有伤感呢?伤感当中蕴含着对生的执着和追求。作者并不赞成当时士大夫阶级那种“一死生而齐彭殇”的虚无思想,那种“务清淡,鲜实效”的玄谈作风。他一方面对人生无常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惆怅情绪,另一方面又对士大夫们偏安一隅,及时行乐,不思进取的社会风气极为不满。他的内心其实是充满了矛盾与痛苦的。结合王羲之的家族影响和他的人生经历来看,他的一生更多的是积极进取,执着追求,更多的是创造价值,奉献社会。否定庄子的生死齐观、人生虚无,实际上含蓄地表达了王羲之经世致用,有所作为的人生观。

  综上所述,《兰亭集序》叙“乐”叹“悲”,各尽其妙,各得其宜,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叙“乐”张扬生命意趣和自由个性,叹“悲”穷究人生命运和宇宙天道。叙“乐”是尽情尽兴讴歌生之欢快,叹“悲”是庄重严肃地阐发生之意义。叙“乐”是为了引出“悲”,乐极而生悲,是为了反衬“悲”,悲得深沉。叹“悲”则是叙“乐”发展的必然,是通篇关目所在。悲乐相生,蕴藉含蓄,警醒世人。    

上一页  [1] [2] 


Tag:高一语文知识高一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一语文知识

上一篇:“死生亦大矣”──解读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