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领奖时刻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偕妻携子女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热情欢迎他归来参加祖国的建设事业。当钱学森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访问,陈赓大将特意询问他中国能不能搞导弹时,他回答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钱学森这一句话使他与发展中国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6年,钱学森提出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主持编制了《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中的《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方案。随后他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开始组织科研队伍,开展火箭技术的研究工作。1958年,在争取到有限的援助之后,钱学森协助聂荣臻元帅主持和部署了第一枚近程导弹的仿制工作。他深入研究室、试验站、发射场解决导弹技术工程中
大鹏展翅高飞──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钱学森,标签:高一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领奖时刻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偕妻携子女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热情欢迎他归来参加祖国的建设事业。当钱学森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访问,陈赓大将特意询问他中国能不能搞导弹时,他回答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钱学森这一句话使他与发展中国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6年,钱学森提出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主持编制了《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中的《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方案。随后他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开始组织科研队伍,开展火箭技术的研究工作。1958年,在争取到有限的援助之后,钱学森协助聂荣臻元帅主持和部署了第一枚近程导弹的仿制工作。他深入研究室、试验站、发射场解决导弹技术工程中的难题;开办训练班讲授火箭概论;倡导“神仙”会讨论航天课题,集思广益,协同攻关。1960年11月5日,钱学森指挥第一枚“1059”近程导弹发射成功,成为中国新兴火箭事业的转折点。
此后,钱学森领导中国的火箭事业开始走上了独立研制的道路。1962年3月21日,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发射时由于姿态失稳和发动机起火而失败。钱学森认为经过挫折会使人变得聪明起来,勉励科技人员振作精神,分析并找出失败的原因。他提醒设计师注意发动机的高频振荡和系统的协调,提出了解决导弹总体设计和地面试验的关键问题。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的努力,1964年6月29日第一枚“东风”2号中近程导弹发射试验获得成功。在钱学森的组织协调下,经过对这种导弹的改进,1966年10月27日用导弹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发射试验传出捷报。不过,当时中国的“两弹”研制尚处于秘密状态,人们并不知道钱学森主持创造了这些奇迹。
当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问世后,毛泽东主席于1958年5月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地球卫星”的号召,引起了钱学森的强烈共鸣。他早在回国前就对星际航行理论及其可行性进行过研究,1961年在中国科学院倡导主持星际航行座谈会,1962年又出版了《星际航行概论》一书,提出了用火箭作动力的航天飞机进行宇宙航行的设想。1965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弹道导弹已经取得突破性成果,钱学森正式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定人造卫星研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1968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院长,担任研制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指挥工作,制定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方案和要求,带领科研人员攻克卫星及其运载火箭的技术难关。
在钱学森的领导下,1970年初中远程导弹研制发射成功,表明中国已经掌握了两级火箭及分离技术。在此基础上加上一个第三级固体火箭,研制成了“长征”1号运载火箭。钱学森还具体处理了火箭晃动幅值异常和火箭地面试车受到干扰的问题。钱学森像组织“两弹结合”试验一样,按照周恩来总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要求,在研制“东方红”1号卫星的过程中认真仔细、一丝不苟地排除故障,在发射之前对运载火箭和卫星都了如指掌,胸有成竹,向周恩来总理汇报时对技术问题很有把握,敢于负责。1970年4月24日,钱学森在发射指挥大厅,镇定自若地指挥第一颗卫星的发射获得成功。“东方红”1号卫星在太空轨道上播出了《东方红》乐曲声,宣告开创中国航天的新纪元。钱学森的“大鹏到太空遨游”的愿望实现了。
钱学森回国15年,和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一起,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打开了中国通向太空的大门。他所做的开创性工作,也为后来的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展,各类人造卫星升空飞翔,以及“神舟”号试验飞船上天遨游,开辟了胜利的航程。
2001年江泽民同志到钱学森住处拜访。
这位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人民科学家,于2001年12月11日度过了他的90寿辰。他仍在为发展中国的航天事业尽心操劳,表示要活到老,学习到老,前进到老,把一生献给人民,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振兴和腾飞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