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高一语文知识拿起报告文学这一武器──《包身工》及其他» 正文
  1. 拿起报告文学这一武器──《包身工》及其他

  2.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一语文知识   阅读:8302

概要: 面对这种“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尚未成年的、血肉之躯造成的“包身工”,近半数会捱不到契约规定的三年而死去。活着的,也将如作品写到的令人毛骨悚然的“芦柴棒”那样,随时面临毁灭的前景。 《包身工》的思想意义是很明显的。作者以爱憎分明的感情,把声讨的矛头首先指向了在中国开设工厂,利用廉价劳动力来增殖资本的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出于对“黎明”(中国工人阶级的觉悟和反抗)必然会到来的强烈信念,作品警告日本殖民主义者:“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的报复。在抗日战争尚未爆发,国民党对抗日舆论钳制甚严的情况下,夏衍能公开地这样写,是难能可贵的。其次,作品也毫不容情地揭露了与帝国主义者勾结起来,共同压榨和残害工农大众的中国封建买办势力及其凶恶走狗。它不仅包括奈何不得并纵容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实行超强度剥削的国民

拿起报告文学这一武器──《包身工》及其他,标签:高一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面对这种“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尚未成年的、血肉之躯造成的“包身工”,近半数会捱不到契约规定的三年而死去。活着的,也将如作品写到的令人毛骨悚然的“芦柴棒”那样,随时面临毁灭的前景。

  《包身工》的思想意义是很明显的。作者以爱憎分明的感情,把声讨的矛头首先指向了在中国开设工厂,利用廉价劳动力来增殖资本的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出于对“黎明”(中国工人阶级的觉悟和反抗)必然会到来的强烈信念,作品警告日本殖民主义者:“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的报复。在抗日战争尚未爆发,国民党对抗日舆论钳制甚严的情况下,夏衍能公开地这样写,是难能可贵的。其次,作品也毫不容情地揭露了与帝国主义者勾结起来,共同压榨和残害工农大众的中国封建买办势力及其凶恶走狗。它不仅包括奈何不得并纵容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实行超强度剥削的国民党当局,也包括严密地运用种种封建野蛮的手段,吞噬着“包身工”生命的工头、带工头、警察和流氓。没有他们的全力配合,帝国主义者在中国的经济侵略,是不会那末顺利的。

  《包身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例如,通篇存在的不事铺张、不讲空话,只以事实来说话的白描手法;象解剖刀一样剖析反面人物和现象的犀利笔锋;形象地运用比喻和联想的方法;等等。作品收尾时有一段文字,用渔民对待捕鱼工具墨鸭的态度,同资本家、带工头对待“包身工”态度作对比,并对后者加以严厉批判,显得含蓄、生动和深刻。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象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的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的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的虐待,因为船户总还得养活它们,喂饱它们,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也已经不存在了!

  1936年底,夏衍发表了《〈包身工〉余话》,这是《包身工》的续篇。这篇作品前半主要写了两个为阶级姐妹切身利益而奔走,热情提供“包身工”第一手材料的人物:冯先生和杏弟。从她们的言谈中,已可隐约感到“包身工”们的觉醒和反抗的迹象。后面着重揭露国民党制定的“冠冕堂皇”的法律,丝毫不能保护那万千无告的“包身工”。它虽不及《包身工》影响大,但感情甚是强烈,笔调朴素,自然,也值得一读。

  随着全国性抗日新形势的出现,夏衍进一步看到了报告文学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密切反映现实的“报告,通迅,速写,报告剧”一类作品,将成为“这时代有主导力的文艺”。夏衍的看法是对的。他自己,抗战全面爆发后,在《救亡日报》、《新华日报》、《野草》丛书等报纸书刊上,发表了大量报告、通讯和速写。例如:《战斗日志表的一页》、《血写的故事》、《失去了太阳的都市──上海》、《访张向华先生》(又名《张发奎先生访问记》)、《上海还在战斗》、《勇敢的东北兵》、《粤汉途中》、《广州在轰炸中》、《桂林怎样抵抗轰炸》、《香港沦陷前后》、《长途》、《粤北的春天》、《广州湾通讯》、《走险记》等。从它们的内容看,或是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包括他们对上海、广州、桂林等城市滥施轰炸、破坏蹂躏的情状,谴责了认贼作父的汉奸;或是称颂了前方将士英勇杀敌的正义气概,以及后方人民不怕牺牲,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或是叙述,描写了自己从上海、广州、香港撤退途中重要见闻和惊险经历。这些作品的多数,由于材料丰富、翔实,观察敏税、细致,感情强烈、真挚,文笔朴实、生动,当时曾吸引了不少读者阅读它们。      

上一页  [1] [2] 


Tag:高一语文知识高一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一语文知识

上一篇:《包身工》的结构艺术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