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高一语文知识《短新闻两篇》有关资料» 正文
  1. 《短新闻两篇》有关资料

  2.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一语文知识   阅读:8398

概要: 【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情感(黎信)】 在这里,我们选译了四篇著名的印象性报道作品。其中第一、二、四三篇的作者,即爱伦堡、海明威和马克·吐温,都是中国读者熟悉的名作家,这里不再介绍。第三篇《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作者A·M·罗森塔尔是《纽约时报》名记者,现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即全权负责该报新闻报道工作的最高负责人。 在本书前九章中,我们着重介绍的是以客观的形式报道事实为主要特征的新闻作品,包括消息、通讯、专稿等等。一般说来,记者在这些作品中只是冷静、客观地介绍事实,用事实本身的力量去打动读者,感染读者,引导读者接受记者企图宣传的观点。但是,“印象性报道”就不同了。“印象性报道”,顾名思义,是记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人物访问

《短新闻两篇》有关资料,标签:高一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情感(黎信)】

  在这里,我们选译了四篇著名的印象性报道作品。其中第一、二、四三篇的作者,即爱伦堡、海明威和马克·吐温,都是中国读者熟悉的名作家,这里不再介绍。第三篇《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作者A·M·罗森塔尔是《纽约时报》名记者,现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即全权负责该报新闻报道工作的最高负责人。

  在本书前九章中,我们着重介绍的是以客观的形式报道事实为主要特征的新闻作品,包括消息、通讯、专稿等等。一般说来,记者在这些作品中只是冷静、客观地介绍事实,用事实本身的力量去打动读者,感染读者,引导读者接受记者企图宣传的观点。但是,“印象性报道”就不同了。“印象性报道”,顾名思义,是记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人物访问所获得印象写成的报道。把对事实和新闻人物的客观报道与描述同记者的主观印象结合起来写,是“印象性报道”的主要特色。在写这类报道时,记者必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对所报道的事实与人物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更不能借所谓“合理想像”来添油加醋。但是,“印象性报道”允许记者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充分抒发自己的感情,写印象,写观感。

  第三篇《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即《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获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文中提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德国开办的规模最大的杀人工厂,据报道,有四百万至六百万人牺牲在这个集中营的毒气室里和绞刑架上。选译在这里的《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也是一篇融报道与抒情于一炉的佳作,不过同前两篇相比,记者更侧重于写自己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又是通过描写别人的动作和表情间接地表现出来的。比如,记者写道,参观者在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时就“浑身发抖”,在看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这些都是记者当时的亲身感受。记者避免了铺张的写景,而是用自己实实在在的感受来感染读者,使他们也发抖,也感到窒息,这种写法,不可谓不高妙。在这个过去的人间地狱,现在居然阳光明媚,鸟语花香──这样写,对照鲜明,使读者回味无穷。

  新闻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不能混淆,在任何时候,都不允许把新闻作品写成文学作品。但是,在新闻作品的写作中,完全可以使用文学的某些手法,如果使用得当,可以大大增强报道效果──这是这四篇作品给我们的另一个启发。

    ──摘自《西方新闻作品选读》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4年版 


【新闻标题意境谈(赵健)】

  在标题中创造意境的方法,主要通过意象的选择和组合,从而创造出虚实结合的空间。这里的“实”,是指具体物象及由物象构成的实境,“虚”则是指与已描绘出来的实境有某种必然联系的想像,从而寓虚于实,以实显虚。这种虚实隐显的变化和灵活运用,是将标题创造出意境的主要表现方式。

  我们来看这样一则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这是获得第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一则消息的标题。1997年7月1日凌晨,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香港回归,没有哪个记者认识不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而这篇消息却独胜一筹,仅从标题上就可见一斑。标题中,我们看到了“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渐渐消失在茫茫的海面。而在另一面,读者看到了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同时,此刻所传递的情绪又是复杂和深沉的。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摘自《新闻大地》 2001年第1期       

上一页  [1] [2] 


Tag:高一语文知识高一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一语文知识

上一篇:学会用“眼睛采访”,多写实录性新闻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