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高一语文知识见证回归,终生回味» 正文
  1. 见证回归,终生回味

  2.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高一语文知识   阅读:8549

概要: 等我结束采访任务,已是凌晨3点多了。回到分社稍稍休息,就又走上街头,采访特区政府7月1日在紫荆广场的升旗,以及香港市民的各种庆祝活动,为《特区上班第一天》等稿件采写素材。直到深夜,香港回归的48小时最为紧张刺激的采访活动才告一段落。 回归──中外媒体的较量 香港回归十周年前夕,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在一期中以25个版面回顾香港十年的变迁。其封面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本刊的姊妹杂志《财富》曾糟糕而错误地预测,香港回归中国会导致其毁灭。但香港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具有活力。” 其实,当时“唱衰”香

见证回归,终生回味,标签:高一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等我结束采访任务,已是凌晨3点多了。回到分社稍稍休息,就又走上街头,采访特区政府7月1日在紫荆广场的升旗,以及香港市民的各种庆祝活动,为《特区上班第一天》等稿件采写素材。直到深夜,香港回归的48小时最为紧张刺激的采访活动才告一段落。


回归──中外媒体的较量

  香港回归十周年前夕,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在一期中以25个版面回顾香港十年的变迁。其封面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本刊的姊妹杂志《财富》曾糟糕而错误地预测,香港回归中国会导致其毁灭。但香港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具有活力。”

  其实,当时“唱衰”香港的远不止《时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体几乎以整齐划一的姿态断言,香港的厄运就要开始了。

  至今,我仍保存着以《香港之死》为标题的那期《财富》杂志,还有充斥着对香港回归偏见的厚厚一摞其他英文出版物,以及末代港督彭定康在香港回归前的两年里的各种论调的打印本。

  从2005年6月我一到香港,就发现自己已身处围绕香港回归的舆论斗争前沿。当时中、西方舆论交锋非常尖锐,港英政府不断制造种种麻烦,为香港的顺利回归设置障碍。西方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在香港频繁活动,一些被误导的香港民众不时上街游行。现在来看,所有这些只不过是对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终结的无奈哀号,丝毫没有影响各项回归筹备有条不紊地进行。

  我们的媒体在这场舆论斗争中丝毫不落下风。歪理和偏见从来都不会有市场,也不会经得起时间检验。无论是香港本地人,还是生活在香港的西方人,有识之士随处可见。记得当时曾采访新西兰旅港专栏作家冼嘉乐、香港加拿大商会主席乔励豪、香港印度商会主席司徒伟等,他们对西方媒体的宣传不屑一顾,反而对回归后的前景充满期待,认为香港回归后有了内地这个靠山,前景一定会更美好。在新界,当地群众每逢国庆必挂祖国国旗,且大排宴席庆祝,爱国之情,淋漓尽致,令我这个内地人也深受教育。

  印象深刻的还有对香港临时立法会活动的报道。由于当时香港尚在港英当局控制之下,临时立法会尚无合法身份,所以每次开会都要去深圳。新华社每次都派两位记者到深圳报道会议情况。董建华与吴光正竞选首任香港特首的演说场景仍历历在目,而我采写的董建华当选特首的现场特写,也获得当年新华社社级好稿奖励。

  记者的身份,让我在香港回归前后有机会去到很多普通人难以涉足的重要场合,也因此留下了很多珍贵照片。我应当选特首董建华的邀请,与其他几位记者到他位于浅水湾的别墅做客;在金庸的办公室做专访,获得一套金庸题赠的《鹿鼎记》,让周围朋友中的“金迷”眼热不已;当驻港部队司令员刘镇武少将乘直升机抵达香港时,我是为数不多的在场记者之一。更令我自豪的,是我拍摄的董建华的标准像,击败众多专业摄记的作品,被选作董建华就任时统一发布的标准像,出现在国内外成百上千家媒体上。

  记得回归期间与一位常一起采访的英国记者聊天,互相都批评对方的报道带有偏见,谁也说服不了谁,当时曾留下话:让时间去检验吧。今天看,我赢了!      

上一页  [1] [2] 


Tag:高一语文知识高一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高一语文知识

上一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见证回归,终生回味》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