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形象新解
-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414次
概要:杨舜山 一篇《愚公移山》,倾倒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毛泽东同志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引用这则寓言故事,更是将其寓意推向了时代的巅峰。今天重读这篇寓言,笔者感到过去对愚公形象的理解似乎欠缺了一点什么。愚公是一种象征。他是我国古代一位卓越的领导者,愚公的形象就是人们所企盼的领导者的形象。下面试从五个方面作一次粗浅的探讨。一、愚公是大自然的挑战者向大自然挑战,要以胆识、勇气和毅力作后盾。愚公的挑战对象,是“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二山”,因为这两座大山挡住了他家的出路,或出入都要绕很远的路。太行、王屋
愚公形象新解,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杨舜山 一篇《愚公移山》,倾倒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毛泽东同志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引用这则寓言故事,更是将其寓意推向了时代的巅峰。今天重读这篇寓言,笔者感到过去对愚公形象的理解似乎欠缺了一点什么。愚公是一种象征。他是我国古代一位卓越的领导者,愚公的形象就是人们所企盼的领导者的形象。下面试从五个方面作一次粗浅的探讨。
一、愚公是大自然的挑战者
向大自然挑战,要以胆识、勇气和毅力作后盾。愚公的挑战对象,是“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二山”,因为这两座大山挡住了他家的出路,或出入都要绕很远的路。太行、王屋二山是大自然的象征。而作为挑战者的愚公,既不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也不是血气方刚的壮夫健汉,而是一位“年且九十”的桑榆老翁。就一般情况而论,愚公居住在太行、王屋二山的对面,出入只不过是多绕一点路而已。九十年都过来了,何在乎那最后的岁月?但愚公不这样想,他是一家之长。他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所担当的历史责任:为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造福。安于现状不是一家之长应有的品格。因此,他以“残年余力”主动向大自然挑战。这是何等宏大的气魄!笔者试作这样的推向:在蔚蓝的天幕下,愚公面对巍峨的太行、王屋二山,陷入了久远的沉思。九十年来来往往的脚步,只不过是在山边踩出了一条绕路很远的羊肠小道而已,只要太行、王屋二山存在,千千万万的人以及后代子孙就依然要在这条羊肠小道上往返、摔跌。怎样解决“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的矛盾?是为自己还是为后代子孙?为自己就可举家南迁,逃避现实;为后代子孙就得移山填海,改造河山。家长的责任使他毅然选择了后者:挖掉太行、王屋二山,为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造福。
二、愚公是移山鸿猷的设计者
愚公是一位有远大抱负的人。面对太行、王屋二山的阻隔,积近一个世纪的苦辛,为给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造福,经过深思熟虑后,一种惊世骇俗的移山鸿猷在他的脑海中形成了。他,以及他的妻子和儿孙们,都有“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的切身感受,因此他的移山鸿猷一经出台,很快就与他的妻子、儿孙达成共识。在一次有全体家庭成员参加的会议上,他首先提出移山的主张:“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力平险”就是合全家之力挖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接着陈述“毕力平险”的宏伟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接着又引导大家解决了移山所面临的一道难题:“焉置土石”──“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移山鸿猷的形成,导源于愚公那永不衰老的拼搏精神和为千千万万的人以及后代子孙造福的崇高理想。他虽然“年且九十”,却没有年华已逝的哀叹,没有日薄西山的消沉,没有力量悬殊的畏葸,没有土石难运的忧愁。在移山填海这个问题上,他始终高扬着顽强的拼搏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贯注到他的家人──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中去,把自己的移山鸿猷变成家人的群休行动。
三、愚公是移山事业的奠基者
愚公是移山事业的奠基人。他所具有的优秀品质使他无愧于我国古代卓越的领导者这一评价。第一,他有远大的抱负。愚公不是一个平庸的家长,而是一位成熟的领导者,一匹识途的老马。他善于提受家人欢迎而实践又证明是正确的移山主张。他提出移山主张并不是必血来潮,而是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苦苦探索;也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政绩”,而是为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造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他的移山主张一经提出,就立即得到了家人的热烈响应。第二,他有开创意识。愚公不是一个恪守古道的家长,而是一个眼光高远的有开创意识的领导者。他善于把自己的移山主张通过“聚室而谋”变成家人的团体意志,“吾与汝毕力平险”,把自己与家人联结在“毕力平险”的伟大事业中,“领导”与“群众”休威与共,祸福相依。“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目标明确,并以垂询的方式出现,因而很快就收到了“杂然相许”的预期效果。第三,他有民主作风。愚公不是一个专横的家长,他善于创设一个和谐的具有民主空气的移山集体。在“杂然相许”的会议效果中,其妻的“献疑”,愚公并不认为是给移山事业泼冷水,也不认为是在与他唱反调。尤其是“焉置土石”这一难题,在他的启导之下也找到了解决的办法。第四,他有实干精神。愚公不是一个只发指示不作具体工作的家长,他善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后人,感染邻人。移山的目标清楚了,移山的队伍组成了,移山的难题解决了。他以九十高龄而居家指挥,本也无可厚非,相信他的儿孙及邻人断无异言。但他不是这样,他直接参加移山运土这一艰苦的运动。试想,倘若愚公没有这种实干精神,那“荷担者三夫”能有那样高的积极性吗?邻人孀妻之七岁遗男能“跳往助之”吗?第五,他有是非界艰。愚公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含糊,立场坚定,是非分明。面对智叟的责难,他理直气壮,慷慨陈辞,显示了他作为我国古代卓越领导人思想家的优秀品质。
[1] [2]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愚公移山》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