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王刚 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既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又是现代汉语寻根溯源的重要依据。因此,学好文言文是提高语文基础和能力的捷径。但笔者在多年的文言文教学中,深感有虎挡道,不得法门。也曾把一篇篇课文精咀细嚼,然后一片一片,一层一层,逐词逐句地吐哺给学生,自以为万无一失。而结果是,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低下,深感事倍功半,方法不对,付出未必有回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深入人心,我认识到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三层教学法,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一层登堂感受:总揽全局,以学生为主体,抓基础
中学课本所选文言文大多短小精悍,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独立疏通文意,而由教师包办串讲实属越俎代庖,费力不讨好。让学生自学完成注释课文并不是懒汉做法,撒手不管。相反,教师在课前要作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对文中所出现的实词、虚词词义以及各种语法现象了然于心,只有这样才能在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时作出正确的判断,确定下一步该讲和重点讲的内容,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样学生自学“画龙”,教师辅导“点睛”,二者浑然天成。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历次选入中学课本,并要求背诵,堪称经典,非常适合精读。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自我体会,初步把握本文的语言、风格。如读罢辛弃疾的词,我们马上会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罢柳永的词,我们感受到的是温婉的气息;读罢此文学生就能感受先秦散文雄辩之气,领略纵横捭阖之风采。学生在自学完后提出了很多问题,从宏观到微观,既有出人意料之外,又感出于情理之中。如有的学生都问到课文注释中“孰同熟”的“同”和“政通征”的“通”有什么区别。这样的质疑问难所得到的知识远比教师灌输的知识更牢固,学生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他们可以做得更好。
二层入室细观:细拆文本,以教师为主导,抓重点
文本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凭据,师生借助课堂教学的主平台,共同细拆文本,含英咀华。任何一篇文言文都包含了各种知识点,想面面教到,点点学到几乎不可能。这时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抓住重点,举一反三。
鉴赏《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很多,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重点抓住一个“趣”字,让学生细品文本,体会此文的“情趣”和“理趣”。①“古今异义”之趣。学生在自读时已经找出了一些古今异义的词,正误参半。如有同学找出“窥镜”的“窥”字,马上就有同学反驳:我们现在也用“偷窥”,大家都会心一笑。但没有人发现“昳丽”一词,意为“光艳美丽”用在一个堂堂八尺男儿身上,还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我稍加点拨,有的同学就马上会意说:“美丽”现在只用来形容女子,形容男子要用“英俊潇洒”之类。有的甚至联想到了英语中“beautiful(漂亮)”和“handsome(英俊)”的区别,大家在课堂上充分享受到了探究的乐趣。②“事不过三”之趣。《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三叠排比构成全文的主要结构模式。“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事事不过三。如为了让学生体会“三问三答”于变化中体现出来的情趣,我找了三个同学客串一下文中的角色,同学们个个兴致高涨。大家一致体会到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也有所不同,揣摩到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问妻:“我孰与徐公美?”(亲昵)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仿佛我的眼中只有你,突出一个“私”字。)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突出一个“畏”字。)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突出一个“求”字。)这时候教师及时总结借鉴:我们在写作时要注意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行文要富于变化等。③“以小见大”的理趣。邹忌一个八尺男儿却总爱照镜子,还向这个那个问来问去:我美不美?确实是一个“小”男人,如果文章仅此而已,就让人不可理解。本文之妙处就在“以小见大”,推己及人,邹忌用现身说法说服威王由“文过饰非”到“闻过则喜”,劝谏者由“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最终成就了一个“大”国家。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