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刿论战》和《国殤》中的车战
-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955次
概要:通用语文课本初中第五册《曹刿论战》,记述春秋时期一次齐鲁长勺之战,高中第一册《国殇》是战国时期悼念阵亡将士之作。这两篇课文主题和体裁虽各不相同,但都写了战争,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是以车战为主的。为了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了解一下当时车战的情况是必要的。下面分一、战车,二、乘员,三、武器装备,指挥工具和指挥标志三个方面来谈。一、战车这一时期的车子,都是独辕、两轮、方形车箱、长毂,车辕在车的正中,后端压置在车箱下面轴上,辕尾稍稍露出箱后,辕前端横置车衡,在衡上缚轭,用来驾辕马。(汉以后则多双辕,左右各一。)车前驾四匹马(两匹骖马、两匹服马),也有驾两匹马的。⑴1976年在山东胶县西庵地方出土了一辆西周车子,这辆车子上出土的遗物──各种兵器,强有力地说明了它是一辆战车。下面是这辆战车的图形。⑵西庵这辆战车具体尺寸如下:轮径140厘米;辐数18根;轨宽224厘米;箱:广,164厘米,进深,97厘米,高,29厘米(遭破坏后的现存长度);辕长284厘米,辕径8_10厘米;轴长304厘米;衡长138厘米,驾马数四匹;毂长40厘米;轴头铜軎(念
关于《曹刿论战》和《国殤》中的车战,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通用语文课本初中第五册《曹刿论战》,记述春秋时期一次齐鲁长勺之战,高中第一册《国殇》是战国时期悼念阵亡将士之作。这两篇课文主题和体裁虽各不相同,但都写了战争,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是以车战为主的。为了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了解一下当时车战的情况是必要的。
下面分一、战车,二、乘员,三、武器装备,指挥工具和指挥标志三个方面来谈。
一、战车
这一时期的车子,都是独辕、两轮、方形车箱、长毂,车辕在车的正中,后端压置在车箱下面轴上,辕尾稍稍露出箱后,辕前端横置车衡,在衡上缚轭,用来驾辕马。(汉以后则多双辕,左右各一。)车前驾四匹马(两匹骖马、两匹服马),也有驾两匹马的。⑴
1976年在山东胶县西庵地方出土了一辆西周车子,这辆车子上出土的遗物──各种兵器,强有力地说明了它是一辆战车。下面是这辆战车的图形。⑵
西庵这辆战车具体尺寸如下:
轮径140厘米;辐数18根;轨宽224厘米;箱:广,164厘米,进深,97厘米,高,29厘米(遭破坏后的现存长度);辕长284厘米,辕径8_10厘米;轴长304厘米;衡长138厘米,驾马数四匹;毂长40厘米;轴头铜軎(念卫)长13.5厘米(毂长加軎长53.5厘米,这是从车箱一侧到轴端的长度)。⑶
一乘战车大约宽3米左右,驾上马以后,全长也有3米左右,就是说一乘战车至少要占9平方米的面积。⑷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战车形制,这里把战车上面几个小部件解释于下。
軎、辖(念侠) 軎略呈长筒形,套在车轴两端。軎上和轴端有一横穿的孔,插入略呈条形的辖,使軎固定在轴端,不致脱落。
毂(《国殇》中“车错毂”的“毂”),它安装在车轮两侧的轴上,使车轮保持直立,避免内外倾斜。
轭(念扼),一首两脚,作人字形分叉。轭首系在车衡上,轭脚架在马颈上。⑸
《曹刿论战》中“登轼而望之”的“轼”,西庵的资料没有提到它。它是个小部件,年深月久可能早就腐朽了。但我们考查一些古代文献还是不难了解它的。春秋时代晋楚城濮之战,楚国主将子玉叫人向晋君挑战说:“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⑹《说文·车部》说,“轼,车前”,即车前之木。1979年出版的《辞海》解为“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它只有安装在车箱前面的木板上而不可能安在车箱的侧面和后面。它是块平面的板而不可能是圆形的物事。它既可以“登”,登轼而望远处的战斗情况;又可以“凭”,凭轼以观近处的战斗情况。如果它是圆形的,“凭”还可以,“登”就要摔下去的。我认为:“轼”是横置在车箱前沿板上面的一块长形平面木板。《左传》晋楚鄢陵之战中,“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⑺《说文·车部》巢车作“”,解为“兵高车加巢以望敌也”。这种巢车则是长勺之战以后的战斗中较先进也是较专门的了望工具了。
当时大国间的大型战斗,双方总是动用大量的战车。如晋楚城濮之战,⑻晋国一方就动用战车七百乘,齐晋鞌之战,⑼晋国一方就动用战车八百乘。这只是战斗一方的车数,如把战斗双方出动的战车合在一起,那末,一次战争就有一千多辆战车参加战斗了。
二、乘员
乘员是乘着战车进行战斗的人员,包括指挥人员和战斗人员。当时一乘战车上有三个乘员。一个是指挥人员,他的任务是指挥战斗;二是右,也叫戎右,即车右,他是战斗的武士;三是御,也叫御戎,即御马驾车的人。齐晋鞌之战,夏御齐侯,逢丑父右,这是齐国方面。晋国方面,主将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⑽晋楚鄢陵之战,晋国方面,步毅御晋厉公,栾鍼为右。楚国方面,彭名御楚共王,潘党为右。还有郑国方面,石首御郑成公,唐苟为右。(这一战役,郑国是帮着楚国的。)⑾这两例史实,证明当时车战每辆战车上的乘员是指挥人员、御、右三人。《谷梁传》说:“凡车,将在左,御在中,有力之人在右。”⑿颜师古在《汉书》注中说:“乘车之法,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又有一人处车之右,以备倾侧,是以戎事则称车右。”⒀这两条也可以说明乘员的人数和他们的任务。
对乘员的人数和任务作了具体生动描述的是《国殇》。那指挥人员“援玉枹兮击鸣鼓”,以号令全军进行战斗;那戎右先是“挟秦弓”以射杀敌人,敌人逼近时又“操吴戈”以钩杀敌人;那御者在骖殪右伤,轮埋驷絷的险恶情况下,还牵着四匹马的缰绳不放。
[1] [2]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论鲁庄公的“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