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刿论战》和《国殤》中的车战
-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955次
概要:《曹刿论战》中说“公将鼓之”,为什么堂堂一国之君的鲁庄公要亲自击鼓呢?就因为他是这次战役中鲁国方面最高的指挥员,而他的任务是指挥全军进行战斗,他的击鼓是指挥鲁军去追逐敌人的。出现在当时战场的,除了乘员外还有大量的徒兵,因与课文关系不大,这里不谈它。三、武器装备和指挥工具、指挥标志先谈武器装备。这两课中所涉及的武器是多种的,有“操吴戈”的“戈”,也有“短兵接”的“短兵”,(即“带长剑”的“长剑”等),还有“挟秦弓”的“弓”,“矢交坠”的“矢”。远射的有弓矢,格斗的有戈,卫体的有刀剑,三种类型的武器全都有了。戈是古代兵器中的一种勾兵,用于钩杀。戈头是铜制的,戈柄是木或竹制的。戈头之所以能固定在木柄上,是靠戈上有“穿”(即小孔),春秋战国时代的戈有三至四个“穿”。戈连铜头带竹、木柄在一起,其长度有一个人的身长两倍多些,即三米多些。它不可能再长,再长就无法在战车上挥舞使用了。如下图⒁两军对阵时,首先用弓箭对射(当然要在弓矢射程以内),便是“矢交坠兮”了。再互相逼近到长武器能够杀伤对方时,便挥动格斗武器(戈、矛、戟等)互相砍杀。到了“车
关于《曹刿论战》和《国殤》中的车战,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曹刿论战》中说“公将鼓之”,为什么堂堂一国之君的鲁庄公要亲自击鼓呢?就因为他是这次战役中鲁国方面最高的指挥员,而他的任务是指挥全军进行战斗,他的击鼓是指挥鲁军去追逐敌人的。
出现在当时战场的,除了乘员外还有大量的徒兵,因与课文关系不大,这里不谈它。
三、武器装备和指挥工具、指挥标志
先谈武器装备。这两课中所涉及的武器是多种的,有“操吴戈”的“戈”,也有“短兵接”的“短兵”,(即“带长剑”的“长剑”等),还有“挟秦弓”的“弓”,“矢交坠”的“矢”。远射的有弓矢,格斗的有戈,卫体的有刀剑,三种类型的武器全都有了。戈是古代兵器中的一种勾兵,用于钩杀。戈头是铜制的,戈柄是木或竹制的。戈头之所以能固定在木柄上,是靠戈上有“穿”(即小孔),春秋战国时代的戈有三至四个“穿”。戈连铜头带竹、木柄在一起,其长度有一个人的身长两倍多些,即三米多些。它不可能再长,再长就无法在战车上挥舞使用了。如下图⒁
两军对阵时,首先用弓箭对射(当然要在弓矢射程以内),便是“矢交坠兮”了。再互相逼近到长武器能够杀伤对方时,便挥动格斗武器(戈、矛、戟等)互相砍杀。到了“车错毂”时,特别是到了“骖殪右伤”,“轮埋驷絷”的险恶时刻,才用得上卫体武器的刀剑,才“短兵接”了。
下面说一下“被犀甲”的“甲”一类防护装备。西周和春秋时期车战乘员的防护装备,一般有:一、青铜胄,二、青铜胸甲,三、有铜护的靴子,四、盾。胄是戴在头上防护头部的,胸甲位于胸前,是防护前胸的,盾是拿在手上用以防护腹部的,腿部则有靴子防护,乘员身上绝大部分都得到防护了。
乘员有了防护装备,驾车的骖马、服马也得有防护装备才行。晋楚城濮之战,晋国打胜了,把战利品“驷介百乘”献给周天子,杜预注,“驷介,四马被甲”,马而披甲说明马有防护装备。⒂
下面谈车战的指挥工具和指挥标志。当时作战的双方都是用鼓和旗(旌、旆)来指挥的。当时的战鼓是铜制的,它是指挥军队向前冲杀的,安置在主将和各级将领的车上。主将一“击鸣鼓”,就是发出攻击前进的战斗号令了,随着,各级将领也都传达主将的号令,都打响各自车上的“鸣鼓”来,在战鼓齐鸣的号令下,所有战车一起冲向前去,所有徒兵也一起跟着冲上去。击鼓时机的掌握是表明主将指挥艺术的高低,也关系到战役的胜负。《曹刿论战》中,齐国军队已经打响了三通战鼓,战士已向前冲了一大截的路了。在齐国军队“再而衰”,“三而竭”锐气全消的情况下,而以逸待劳的鲁国军队才“一鼓作气”地予以迎头痛击,把齐国军队打得大败而逃。《国殇》中所描绘的那位指挥员,则是个英勇顽强,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他在“霾两轮兮絷四马”的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把那“玉枹”紧紧地抓住不放,把战鼓擂得冬冬地响,直到“身首离兮”而仍然“心不惩”,才不得不放下玉枹,鼓声一停,指挥也就停止了,战斗也就失败了。这说明鼓这个指挥工具对战争是怎样的重要了。
旗子是标志主将和各级将领的所在位置的。它插在主将和各级将领的战车上。一般将领的乘车上只插一面旗子,主将的乘车则插两面旗子。城濮之战,晋国狐毛“设二旆”而迷惑楚人,结果打了胜仗。古代行军,只有中军是主将所居的地方树立二旆。狐毛所率领的本是上军,他却故意设二旆而向后撤退,使楚人疑为晋之中军败走以诱其深入。⒃这说明当时主将车上树两面旗子,一般将领车上只树一面旗子,已成定例,所以狐毛才用以欺骗楚人,而楚人就信以为真,从而受骗上当打了败仗。
旗子只能插在车箱后面,插在前面,插在两侧,都是妨碍乘员挥舞武器进行战斗的。⒄
因为旗子是标志主将和其他将领的位置的,所以曹刿望见齐军的旗子倒下,便认定齐军是真正败了,才叫鲁庄公下令“逐齐师”。《国殇》中的“旌蔽日”,说明各级指挥员人数之多,从而说明战斗规模之大,虽然有些夸张。
车战是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主要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争方式也随之发展,于是,车战就逐渐被骑兵、步兵所代替而退出战争舞台了。
────────
⑴⑷⒄ 1977年《文物》五期杨泓同志的《战车和车战》
⑵⑶ 1977年《文物》四期《胶县西庵调查试掘简报》
⑸ 1976年《文物》十一期《小辞典:青铜器》
⑹⑻⒂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⑺⑾ 《左传·成公十六年》
⑼⑽ 《左传·成公二年》
⑿ 《谷梁传·成公五年》
⒀ 《汉书·文帝纪》:“乃令宋昌骖乘”下注
⒁ 图见1976年《文物》十期《小辞典:青铜器》
⒃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晋楚城濮之战》
上一页 [1] [2]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论鲁庄公的“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