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十五、回答问题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答:王道。施“仁政”。 2、“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理? 答:地利、天时。天时不如地利。 3、第三段中的四个双重否定排比句意在说明什么?此段中防守一方为何失利?证明了什么道理? 答:地利占尽。主动放弃。地利不如人和。 4、二、三两段同第一段是什么关系? 答:二、三段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备课资料,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答:王道。施“仁政”。
2、“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理?
答:地利、天时。天时不如地利。
3、第三段中的四个双重否定排比句意在说明什么?此段中防守一方为何失利?证明了什么道理?
答:地利占尽。主动放弃。地利不如人和。
4、二、三两段同第一段是什么关系?
答:二、三段是分论,第一段是总论
5、在第四段中三个“不以”句形成排比,进一步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地利不足恃。
6、“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同属“天时”“地利”“人和”中哪一个范畴?这些条件不足依靠,作者主张什么方式“域民”“固国”“威天下”?
答:地利。行仁政。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答:排比。从“域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将前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
8、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答:从防御一方虽“地利”却“委而去之”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
9、选文中最能体现全文中心的一句话是什么?
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0、第一自然节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这一节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
答:顶针,强调“人和”重要性。“天时、地利、人和”
11、“三里”“七里”这两个数量词有什么作用?
答:强调其小而易攻。
12、“环而攻之”有什么作用?
答:言攻势之大。
13、第四段中,从三个“不以”句和“得失”、“多寡”、“畔顺”三对词语中,都能体会到对比的意味,这样对比的意图是什么?
答: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有利表现中心。
14、怎样理解文中“道”的意思?
答:仁政
15、武王伐纣、牧野倒戈,能够证明文中所说什么道理?
答: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6、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
答:已得人心,无往不利。
17、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答: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说明“人和”的重要性。
18、孟子写作目的是说明怎样打赢一场战争吗?
答:不是,是借助战事论证当行仁政。
19、孟子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答:宣扬“仁政”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