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初三语文知识无人悲哀的死亡──读《孔乙己》» 正文
  1. 无人悲哀的死亡──读《孔乙己》

  2.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716

概要: 孔乙己已经被逼到找不到文言词语来维护自己自尊的程度,连“跌断”这样的掩饰之语,都没有信心说下去了,可是酒店里的人,却都“笑了”。这种“笑”的内涵太丰富了。一方面当然有不予追究的意味,另一方面,又有心照不宣地识破孔乙己的理屈词穷,获得心灵满足的意思。这一切明明是鲁迅式的深邃的洞察,但是,文字上,鲁迅却没有任何形容和渲染,只是很平谈地叙述,“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连一点描写都没有,更不要说是抒情了。但是,唯其平静,平常,平淡,才显出诸如此类的残酷人情,司空见惯,没有感觉,没有痛苦,而鲁迅的笔墨,就是要揭示这种世态的可怕。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孔乙己如此痛苦,如此狼狈地用于撑着地面离去,酒店里的众人,居然一个个都沉浸在自己的欢乐的“说

无人悲哀的死亡──读《孔乙己》,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孔乙己已经被逼到找不到文言词语来维护自己自尊的程度,连“跌断”这样的掩饰之语,都没有信心说下去了,可是酒店里的人,却都“笑了”。这种“笑”的内涵太丰富了。一方面当然有不予追究的意味,另一方面,又有心照不宣地识破孔乙己的理屈词穷,获得心灵满足的意思。这一切明明是鲁迅式的深邃的洞察,但是,文字上,鲁迅却没有任何形容和渲染,只是很平谈地叙述,“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连一点描写都没有,更不要说是抒情了。但是,唯其平静,平常,平淡,才显出诸如此类的残酷人情,司空见惯,没有感觉,没有痛苦,而鲁迅的笔墨,就是要揭示这种世态的可怕。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孔乙己如此痛苦,如此狼狈地用于撑着地面离去,酒店里的众人,居然一个个都沉浸在自己的欢乐的“说笑声”中。世态炎凉竟至于此,这是何等的意味深长。更加精致的还在后面,孔乙己在酒店粉板上留下了欠十九个铜钱的记录,年关没有再来,第二年端午,也没有来。人们记得的只是“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过了中秋,又到年关,仍然没有再来。小说的最后一句是: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一个人死了,留在人们心里的,就只是十九个钱的欠账,这笔账,是写在粉板上的,是一抹就消失的。一个人的生命,在众人心目中,竟然是这样的无所谓。他在世的时候,人们拿他作为笑料,他去世了,人们居然一点感觉也没有。既没有同情,也没有悲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世态啊。这里不但有鲁迅对人生的严峻讽喻,而且有鲁迅在艺术上的创造性的探索。对这篇小说在艺术上这样的追求,鲁迅特别有心得,他的学生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指《呐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已译了外国文。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⑴

  这样的回答,可能有点出乎意料,在我们印象中,在《呐喊》中,被鲁迅喜欢的作品至少不应该是《孔乙己》,而应该是《阿Q正传》、《狂人日记》、《药》等名篇。但是,在鲁迅自己看来,这些名篇,恰恰是他不太满意的。傅斯年以孟真的笔名写的《一段疯话》中对鲁迅的《狂人日记》大加称赞。但是,鲁迅却在和他的通信中表示:《狂人日记》很幼稚,而且太远促,照艺术上说是不应该的。⑵

  从两篇小说的对比中,可以感到鲁迅对艺术的执著和严谨。鲁迅擅长写人物的死亡,可以说每一个都重复。我们记得阿Q的死亡,是悲剧性的冤假错案,但却以喜剧的方法处理。而祥林嫂死亡,同样是悲剧性的,鲁迅却创造了悲剧的抒情的氛围。在《孤独者》中,魏连莹的死亡,则又是另一样,那是含着冷笑的死:冷笑着这世界,也冷笑着自己,是反抗势利,胜利的死,但是,又以人格上同流合污为代价,是失败的死。故氛围沉重而严峻,主人公的哭,是挣扎着像受伤的狼的长号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而《铸剑》中,英雄的慷慨赴义,偏偏和暴君合葬,变得荒诞。唯独孔乙己的死,既不是悲剧的,也不是喜剧的。在表现方法上,也只有平泼的叙述。

  鲁迅善于在人物死亡之后,大笔浓墨表现周围人物的心理反应,多方面加以渲染。阿Q的死亡,鲁迅正面只写了“如微尘一般的迸散了”,似乎偷工减料。但接着而来的是,心理多方面的效果:举人老爷没有追到赃,赵府损失了辫子和赏钱,故皆号啕。更特别的是舆论,第一,未庄,阿Q,被枪毙就是证据。第二,城里,枪毙不如杀头好看,又没有唱一句好戏。城里乡下,人们的反应妙就妙在同样极端荒谬反差又如此之大。而祥林嫂的死亡,反应也是多元错位的,鲁四老爷,说她死在旧历年关,不是时候,可见是个谬种。茶房认为“还不是穷死的”没有任何异常的感觉,没有任何情绪上的反应。而整个鲁镇的人们,一个个都忙着祝福,虔诚地祈求来年的幸福。只有一个外来的“我”感到不可推卸的、沉重的内疚。以人物心理反应创造多元心理反应,可以说是鲁迅的惯用于法,然而,在《孔乙己》中鲁迅却显示了另外一种于法,那就是没有悲哀的悲剧。没有明显的讽刺,也没有调侃性的幽默。既没有《祝福》中的抒情,也没有《阿Q正传》和《药》中的反讽,更没有《孤独者》死亡后那种对各方面虚假反应的洞察,在《孔乙己》里,有的只是,芒育两语,精简到无以复加的叙述。这种叙述的境界就是鲁迅所说的“不慌不忙”,也就是不像《狂人日记》那样“逼促”。“讽刺”而“不很显露”,这就是鲁迅追求的“大家的作风”。反过来说,如果不这样写,而把主观思想过分直接地暴露出来,那就是“逼促”,“讽刺”而“很显露”,在鲁迅看来,就不是“大家的作风”。拿这个标准去衡量《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可能就都不够理想了。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在艺术上对自己是如何苛刻。


────────
【注释】

  ⑴ 孙伏园《关于鲁迅先生》,《晨报·副刊》,1924年1月12日

  ⑵ 《对于〈新潮〉一部分的意见》,《新潮》 第一卷第四期(1919年4月)


    ──《语文学习》2007年第11期

上一页  [1] [2] [3] [4]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我”仅是旁观者吗──重读《孔乙己》中的“我”
《无人悲哀的死亡──读《孔乙己》》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