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悲哀的死亡──读《孔乙己》
-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716次
概要: 鲁迅立意的焦点,显然就在这种笑上。开头写小店员的无聊,就是为了反衬孔乙己带来的笑声。因偷书而挨打,有什么好笑的呢?在这种笑里,鲁迅挖出了什么深刻的东西呢? 首先是这个已经沦为小偷的、无用的人,从道德理性看,“好喝懒做”。偷窃,是恶的,但是,情感价值上,恰恰又是带来了欢乐的。这种欢乐,是有一点喜剧性的。一方面是那些喝酒的,嘲笑他又偷了书,又挨打了,而且有人指出,是亲眼看见,“吊着打”的。这是确凿的事实,而孔乙己否认的态度是十分坚决的,“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但是,否认的理由却又十分薄弱,甚至是不成理由的“窃书不能算偷”。显而易见,这不过是把偷窃的概念从白话变成了文言,并没有改变偷窃的实质。 这就显得荒谬可笑了。这种可笑,构成了小说的幽默基调。
无人悲哀的死亡──读《孔乙己》,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鲁迅立意的焦点,显然就在这种笑上。开头写小店员的无聊,就是为了反衬孔乙己带来的笑声。因偷书而挨打,有什么好笑的呢?在这种笑里,鲁迅挖出了什么深刻的东西呢?
首先是这个已经沦为小偷的、无用的人,从道德理性看,“好喝懒做”。偷窃,是恶的,但是,情感价值上,恰恰又是带来了欢乐的。这种欢乐,是有一点喜剧性的。一方面是那些喝酒的,嘲笑他又偷了书,又挨打了,而且有人指出,是亲眼看见,“吊着打”的。这是确凿的事实,而孔乙己否认的态度是十分坚决的,“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但是,否认的理由却又十分薄弱,甚至是不成理由的“窃书不能算偷”。显而易见,这不过是把偷窃的概念从白话变成了文言,并没有改变偷窃的实质。
这就显得荒谬可笑了。这种可笑,构成了小说的幽默基调。
其次,在这种荒谬可笑中,还隐含着更深意味,孔乙己虽然潦倒、沦落到如此地步,却还在维护着他的一点自尊。文言文的用语,“污人清白”、“君子固穷”,为一般酒客所不懂,成为读书人最后的“面子”的盾牌。但是,不管什么样的话语,总不能改变亲眼目睹的事实。因而,这最后的对自尊的维护,显然是无效的,甚至是理屈词穷的表现,只能“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在这种笑声里,并没有太明显的恶意,其中还有也明知其理屈,而予以原谅的意味。
这表明,这种嘲弄是温和的。但是,无效的抵抗,是对外部世界来说的,对孔乙己来说,却是不可或缺的。口头上不承认自己是小偷,在他自己内心,也并没有小偷的感觉。
号称冷峻的鲁迅,没有让他在大庭广众面前承认自己是小偷,没有让他的自尊心公开地彻底瓦解,彻底地不要脸面。相反,鲁迅特别写到孔乙己在酒店里的“品行”比别人好,从不拖欠酒钱。他还主动教导小店员菌香豆的“菌”字有四种写法。对围过来要吃他的面香豆的孩子,软弱地说着“多乎哉?不多也”。联系到小说开头,写他穿着长衫,却不是坐着喝,而是站着慢慢地喝。这都在提示,在他自己的感觉中,他还是残留着一点“读书人”的身份和自尊的。
鲁迅对孔乙己,并没有厌恶的成分,只是调侃而已,在调侃中有同情。可以说,小说是幽默的,并不是讽刺的,并没有揭露孔乙己的恶劣品质的意思,明明是屡屡提及,但在具体行文中,却满是为之辩护的成分。字里行间,似乎留下了矛盾:孔乙己……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在鲁迅的话语中,孔乙己的偷窃被分为两种,一种是,抄书时把人家的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偷了,美其名曰“一齐失踪”。另一种是,“偶然做些偷窃的事”,“偷窃”,显然有别于书籍纸张笔墨的“一齐失踪”。偷窃的对象,那应该是书籍笔墨以外的,可能是更加值钱的东西。对这种愈加值钱的东西,鲁迅的行文是“偷窃”,而对书籍笔墨纸张,鲁迅的具体行文就含蓄得多了:叫做“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果把这也算在偷窃之中,则不应该叫做“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何况后来在人们的议论中一一“他总仍旧是偷”,可见,在鲁迅心目中,孔乙己偷书,是不包括在“偶然”偷窃之中的。这不正是孔乙己窃书不算偷的逻辑的翻版吗?正是在这样的话语中,鲁迅流露出了对孔乙己的宽容、温情和回护。
在鲁迅看来,孔乙己不过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制度是可恶的,但人,却是值得同情的。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读者感觉不到严酷的讽刺的因素,其间的笑,带着温情的调侃。
接下去,在第二个场面中,孔乙己并没有出场。一般情况下,场面的连贯性,由情节的因果性、并行性相联系,但在这里并没有因果和并行关系,其间有一句过渡的话语: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比便这么过。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我”仅是旁观者吗──重读《孔乙己》中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