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悲哀的死亡──读《孔乙己》
-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716次
概要: 孔乙己出场,人们是快活的,不出场,人们也是快活的。对于这句话,叶圣陶在不止一篇文章中表示赞赏。在我看来,这正是小说构思的意脉所在,整个小说,都是以孔乙己所引起的笑为脉络的。这个构思是很深沉的。一个苦命的人物,在公众场合出现却能带来欢乐。但是,没有他,人们也一样快活。这有什么值得深思的呢?小说写下去,在酒店里,人们发现,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 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曰,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这里,有个小小的疑问。前面的叙述是,孔乙己使人快活,没有他,别人也快活。可是这里从
无人悲哀的死亡──读《孔乙己》,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孔乙己出场,人们是快活的,不出场,人们也是快活的。对于这句话,叶圣陶在不止一篇文章中表示赞赏。在我看来,这正是小说构思的意脉所在,整个小说,都是以孔乙己所引起的笑为脉络的。这个构思是很深沉的。一个苦命的人物,在公众场合出现却能带来欢乐。但是,没有他,人们也一样快活。这有什么值得深思的呢?小说写下去,在酒店里,人们发现,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
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曰,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这里,有个小小的疑问。前面的叙述是,孔乙己使人快活,没有他,别人也快活。可是这里从字面上看,好像并没有任何文字直接写到人们的快活。但是,从对话的语调中,仍然可以看出那个提供消息者的心态。说他被打折了腿,归结为“他自己发昏”,“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这和孔乙己在场时的那种欢乐、调侃,在情绪上是大有不同的。对于丁举人打折了孔乙己的腿这样野蛮的人身伤害.说话者没有半点保留,相反还给人一种津津乐道的感觉。也许这就是鲁迅所提示的快活。特别是,说到孔乙己可能是死了的时候,说话的和听话的,都没有震惊。“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对于一个给酒店带来欢笑的人的厄运,人们居然一点反应也没有。这里就充分显示出鲁迅写对话的笔力了。
当然,这里有一点似乎是不能回避的,就是鲁迅明明说,孔乙己不在场人们也是快活的,而在上述文字中,却没有快活的字眼。鲁迅为什么没有直接写喝酒的那个人快活地说着这样的事情呢?这可能与鲁迅追求白描式的对话有关。鲁迅在《二心集?看书琐记》中说: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小说里写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八月份《文学》内《我的文学修养》)中国还没有那样好手段的小说家,但《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
很可能,鲁迅在这里,就是有意不去直接点明说话者那种津津乐道的神态和兴高采烈的情绪,而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快活”啊。一个人死了,居然没有人感到悲哀,反而将其“快活”地作为谈资。
表面的热闹和潜在的悲凉,不着一字,从容不迫,含蓄隽永,显示了鲁迅笔墨的最高火候。如果在这里,粗心的读者感觉还不够明显的话,到了下面孔乙己第二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出场,就不能不有所震动了。这时的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经不能走路。鲁迅以小店员的视角,导引着读者逐步发现孔乙己的狼狈和悲惨。先是看到他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后是发现他是用撑着地面“走”的。躯体残损到这种程度,在这么与平常不同的情况下,掌柜的“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一个人被打得不能走路,只能用手走路了,本是很悲惨的事,人们本该有惊讶,有同情,至少是礼貌性的沉默,可是,掌柜的不但当面揭短,而且还“笑着”。这就是说这位掌柜的,并没有感到自己的话是多么残酷,有着多么严酷的伤害性,相反,倒是感觉到并无恶意,很亲切地开玩笑似的。
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鲁迅在这里揭示的是,所有的人,似乎都没有敌意,都没有恶意,甚至在说话中,还多多少少包含着某种玩笑的友好的性质。但是,这对孔乙己却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因为,从一开始,他讳言偷,就是为了维护最后的自尊,哪怕是无效的抵抗,也是要杏认“偷”的定性的。这是他最后的精神的底线。但是,众人,无恶意的人们,却偏偏反复打击他最后残余的自尊。这是很恶毒的,但又是没有明确的主观恶意的,鲁迅所揭示的就是这种含着笑意的恶毒。关键在于,这种貌似友好的笑中,包含着冷酷,对人的精神的麻木不仁,对人的同情心的阙如。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我”仅是旁观者吗──重读《孔乙己》中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