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初三语文知识从《出师表》看诸葛亮的论辩艺术» 正文
  1. 从《出师表》看诸葛亮的论辩艺术

  2.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398

概要:朱庆和 《出师表》是公元二二七年(蜀汉建兴五年)三月,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时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为历代文人所传诵。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文天祥在《正气歌》中说:“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周秦汉唐以来,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不胜枚举,为何惟独《出师表》独树一帜?我们认为它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他的高超的论辩艺术和论辩的说服力。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洵在《谏论》中说:“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喻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意

从《出师表》看诸葛亮的论辩艺术,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朱庆和       《出师表》是公元二二七年(蜀汉建兴五年)三月,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时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为历代文人所传诵。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文天祥在《正气歌》中说:“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周秦汉唐以来,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不胜枚举,为何惟独《出师表》独树一帜?我们认为它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他的高超的论辩艺术和论辩的说服力。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洵在《谏论》中说:“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喻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意思是说要使对方接受自己的主张,可有深刻的道理说服对方,讲明形势告诫对方,申明利害关系诱导对方,用言语激起对方的感情,用含蓄的话语劝告对方。《出事表》难能可贵之处正是他在一“表”之中综合使用了“理、势、利、激、讽”等多种论辩艺术,有着极强的说服力。
  
  势禁之。《出事表》起笔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从先帝创业之志未竟说起,分析当前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蜀汉国力最弱,不及魏吴二国,如不发愤图强,则难与曹、孙持久并存,有被他国吞并的危险。以此提醒后主刘禅注意。尔后又亮出一道“希望”之光,“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在指出不利的形势下,分析了有利的主观条件:文武官员受到先帝的恩遇,想在后主身上报答。这就又使本来吓得“汗颜”的后主稍镇定了一下。也是下文“喻理”的契机。那么,怎么办?“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分析目前形势,说明战略后方已经巩固,兵员装备已经就绪。条件成熟,应当出兵完成大业。以上是分析形势。
  
  理喻之。诸葛亮在讲明当前形势之后,接着便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项建议,并用深刻的道理进行说服。第一是“开张圣听”;第二是“陟罚臧否”;第三是“亲贤、远佞”。讲明“开张圣听”广开言路的目的,是“以光先帝遗德”,振奋志士精神。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阻塞了忠谏之路。在“法治”方面,诸葛亮提出严明赏罚,并对执法中可能出现的标准不一和“偏私”这两种情况提出告诫。“陟罚臧否”万万不能因“宫中”、“府中”而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明确评判人的好坏,一律以法律为准绳。言外之音,你当国君的不要以己意从中干预。大政方针确定之后,使用什么样的人去实行就成了关键。他告诫后主一定要“亲贤臣,远小人”。只有依靠死节之臣,才能保证北伐成功,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通过“理喻”,切盼后主采纳“忠谏”。
  
  利诱之。诸葛亮在劝告过程中,反复申明了处理内政和人事方面的利害关系,这一点我们在前文已经提及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的历史经验教训做对比,特别强调亲近贤臣,疏远小人是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的大事,不能不高度重视。为此,向后主推荐了一批可“亲”可“信”的贤臣,文臣有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武将有向宠。“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而且都是“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希望后主“亲之信之”,以求汉室兴隆。否则,失去他们的辅佐,汉室就江山难保!把“亲贤”“远佞”提高到汉室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观照,警儆后主,这样的“利诱”无异于一剂猛药。
  
  隐讽之。诸葛亮上表陈说时,特意安排了一段表白身世的文字,“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接着说明是先帝“三顾”“草庐”,臣才得以“出山”的。乍一看,表达的是“报先帝” “忠陛下”的感情。其实,我们从下文“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一句便可知道,诸葛亮是在用含蓄的话语劝告后主,要他记住“白帝城托孤”一事:“章武三年(二二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嘱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泣涕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敕诏书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③由此可见诸葛亮坚志报答刘备“知遇”之恩,刘备既死,他又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一生奋斗目标是兴复汉室,鞠躬尽瘁,光明磊落,并无非分之想。这一点,后主理应明白。这是作者用委蛇含蓄之辞,启发劝告刘禅要多听像他这样的“良臣”之言。

[1] [2]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出师表》讲读的七个环节
《从《出师表》看诸葛亮的论辩艺术》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