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那么,为什么范进这样的人,这么长的时间考不中秀才呢?问题出在哪儿呢?当时的人认为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外在的,怎么我的文章很好,但考官看不上呢?所以只要文章能中考官的意就行了,要揣摩考官的意图,这是一方面的原因。另外一方面的原因是考生自己的文字能力,这也是很重要的。虽然八股文的写作是一种很古板、很死板、很教条的写作,但这种很死板的写作也能体现某种文学的或文字的才能,所以很多十来岁、二十来岁的人,也能考中进士。那么范进到底有多大的能力呢?我们看看小说中的描写:小说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周进来考童生,已经有了一种先验之见,因为周进很长时间的科举考试连童生都没考上,后来他做生意的朋友为他捐款买得了一个秀才的资格,他才能考上举人,考上了举人他才考上了进士。所以他非常同情老童生,在考试中特别注意老童生。他一看到范进就油然产生一种怜悯的心情,觉得范进和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所以在考试的时候他特别关照范进。小说有很生动的描写:周进看范进的卷子,用心用意地看了一遍,但他感觉的是,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什么
《范进中举》有关资料,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那么,为什么范进这样的人,这么长的时间考不中秀才呢?问题出在哪儿呢?当时的人认为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外在的,怎么我的文章很好,但考官看不上呢?所以只要文章能中考官的意就行了,要揣摩考官的意图,这是一方面的原因。另外一方面的原因是考生自己的文字能力,这也是很重要的。虽然八股文的写作是一种很古板、很死板、很教条的写作,但这种很死板的写作也能体现某种文学的或文字的才能,所以很多十来岁、二十来岁的人,也能考中进士。那么范进到底有多大的能力呢?我们看看小说中的描写:小说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周进来考童生,已经有了一种先验之见,因为周进很长时间的科举考试连童生都没考上,后来他做生意的朋友为他捐款买得了一个秀才的资格,他才能考上举人,考上了举人他才考上了进士。所以他非常同情老童生,在考试中特别注意老童生。他一看到范进就油然产生一种怜悯的心情,觉得范进和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所以在考试的时候他特别关照范进。小说有很生动的描写:周进看范进的卷子,用心用意地看了一遍,但他感觉的是,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什么话!根本看不懂,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所以他心里想,怪不得三次都没有进学。但他想还是再看一看,所以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而这一看看出点门道、看出点意思来了,所以又硬着头皮再看第三遍,看了第三遍后,他才恍然大悟,说了这样的话:“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天地间之至文”就是天底下最好的文章了。那么好到什么程度呢?他说:“真乃一字一珠!”那一字一珠的文章他怎么第一遍就没看出它真金的闪光呢?这就很奇怪了。他也在讽刺自己,实际上文字到底有多好呢?读了一遍、两遍、三遍,要试官读了三遍才读懂的文字,恐怕未必是好的文字。看完后他就感叹了:“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所以,别的卷还没看,他就给范进填了第一名,范进就中了秀才。
范进的个人生活是非常贫困的,那么他的家庭生活又怎样呢?小说里又有一段描写:他住在茅草棚的屋子里,这个屋子破破烂烂的,没有什么家具,没什么豪华的摆设。他的岳父是卖肉的,叫胡屠户。本来卖肉的社会地位也不高,但在范进面前他有特殊的富态,因为他有钱,范进没钱,经常要靠他的资助,范进一家才能勉强度日。这个时候范进对他说:我中了秀才了,我想到省城里去考举人。胡屠户把他臭骂一顿说:你能考上秀才就是你的福分了,这就是你的命了,再想考举人,那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别说吃天鹅肉,连天鹅屁也吃不到了。他看不起范进。于是范进悄悄地向别人借了钱,就去考试了。这是范进中举之前,主要写他的悲惨的境遇,同时也写了造成这种悲惨境遇的社会原因。
下面再来看看范进中举之时,小说采取的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先写范进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了,家里已经好几天没吃的了,母亲也饿得两眼昏黑看不见。无可奈何,他只好把家里惟一一只老母鸡抱到集市上去卖。这个时候有人说他中了举人,他根本不相信,被人硬拉回家来。一拉回来,便看到他家里高高地张贴了他中举人的报帖,这个时候范进不得不信,在这个信与不信的犹疑之间,他突然痰迷心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高声地说了一声:“噫!好了!我中了!”说完之后,他往后一绊就跌倒了,不省人事。人家把他灌醒后,他还是迷迷瞪瞪地,笑着就往外跑。这里有一段很详细的描写,对他的“疯”的描写。“疯”到什么样呢?疯到自己到集市上摔了好几跤,浑身血淋淋的,拍着笑着,还在一个庙的门口站着,满身满脸都是污泥,鞋也跑掉了一只,还在那儿拍着,一直叫:“中了,我中了!”范进为什么疯了呢?好好的一个人,这么好的事情,他高兴还来不及呢!原来这是喜极而疯,他盼望的中举这一天对他来说是十分漫长的时间,整整35年过去了,到第36个年头他才盼到了中举这件大事,对他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他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他只有原来的一次次考不上的心理准备,考不上再考,他没有想过一旦考上了怎样。一旦他考上了,脆弱麻木的神经无法经受巨大的欢喜,所以他是喜极而狂,喜极而疯。旁人也说:“他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欢喜过头了,一口痰涌了上来,迷了心窍。从这儿可以看出,科举考试对读书人来说的确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但同时对他们的心灵也是一种巨大的摧残,这种摧残是潜移默化的,摧残到什么样呢?摧残到了人不像人的样子,丧失了人格,散着头发,满身满脸的污泥,鞋也跑掉了一只,还跑到集市最热闹的地方,在那儿当众宣布:我中举了!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甚至都不相信自己中了。这种摧残人性的描写,让我们在笑的同时,心底也冒出一种悲凉。范进是非常可笑的,但更是非常可悲的。而且这种可悲不是范进一个人,在当时是千千万万的读书人。小说里描写,前有一个周进,这儿又有一个范进。这里写的是范进中举的时候,而周进还没中举时,就几乎是疯了。他到南京看到举人考试的考场,觉得自己根本没有资格跨进那个考场,他一头撞在了考场中隔断的板子上,撞得头破血流,心里悲伤自己连踏进这个门的希望都没有。可以想见当时很多的读书人都要经受这个科举考试,很长时间考不上,但这是惟一可走的一条狭窄的路,忍受巨大的痛苦和折磨他也得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