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20年代对鲁迅的批驳】 1919年: 陈铁生:“鲁迅君何许人……脑海里似乎有点不清楚,竟然把拳匪同技击术混在一起。(《驳随感录第三十七条》,原载1919年2月15日《新青年》6卷2号) 1924年: 成仿吾:“前期作品中,《狂人日记》很平凡;《阿Q正传》的描写虽佳,而结构极坏;《孔乙己》 、《药》、《明天》皆未免庸俗;《一件小事》是一篇拙劣的随笔;《头发的故事》亦是随笔体;惟《风波》与《故乡》实不可多得作品。……《白光》一篇使我联想到达夫的《银灰色的死》,可惜表现实在不足,薄弱的很。《兔和猫》与《社戏》都是作者幼时的回忆,饶有诗趣,只是《鸭的喜剧》实不能说是小说,倒是一篇优美
二十至四十年代对鲁迅的批驳,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20年代对鲁迅的批驳】
1919年:
陈铁生:“鲁迅君何许人……脑海里似乎有点不清楚,竟然把拳匪同技击术混在一起。(《驳随感录第三十七条》,原载1919年2月15日《新青年》6卷2号)
1924年:
成仿吾:“前期作品中,《狂人日记》很平凡;《阿Q正传》的描写虽佳,而结构极坏;《孔乙己》 、《药》、《明天》皆未免庸俗;《一件小事》是一篇拙劣的随笔;《头发的故事》亦是随笔体;惟《风波》与《故乡》实不可多得作品。……《白光》一篇使我联想到达夫的《银灰色的死》,可惜表现实在不足,薄弱的很。《兔和猫》与《社戏》都是作者幼时的回忆,饶有诗趣,只是《鸭的喜剧》实不能说是小说,倒是一篇优美的随笔。《不周山》又是全集中极可注意的一篇作品。”“我们中国人有一种通病,小说流行的时候,便什么文字都叫小说,这是很容易使人误会的事情。作者是万人崇仰的,他对于一般青年的影响是很大的,像这样鱼目混珠,我是对于他特别不满意的。”(《〈呐喊〉的评论》,原载1924年1月《创造季刊》2卷2期)
1925年:
不署名:“什么东西!你的小说我做的出!要不是胡适之改革文学,你哪里拿得出,还不是在教育部钻狗洞!”(选自1925年12月3日不署名至鲁迅信,原信现存鲁迅博物馆)
1926年:
陈源:鲁迅是“一位做了十几年官的刑名师爷。”“鲁迅先生一下笔就想构陷人家的罪状。他不是减,就是加,不是断章取义,便捏造些事实。他是中国‘思想界的权威者’,轻易得罪不得的。”“他常常的无故骂人,要是那人生气,他就说人家没有‘幽默’。可是要是有人侵犯了他的一言半语,他就跳到半天空,骂得你体无完肤──还不肯罢休。”“可是他自己的《中国小说史略》却就是根据日本人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里面的《小说》一部分。”“鲁迅先生 (在书中)就没有那样的声明。”(《闲话的闲话之闲话引出来的几封信》,原载1926年1月30日《晨报副刊》)
高长虹:“我与鲁迅,会面不只百次,然他所给我的印象……实为一真正的艺术家的面目。过次以往,则递降而至一不很高明而却奋勇的战士的面目,再递降而为一世故老人的面目,除世故外,几不知其它。”“鲁迅去年45岁……如自谓老人,是精神的堕落。”“我是主张批评的……鲁迅却是主张骂,不相信道理。”“鲁迅……不能持论……那是被感情、地位、虚荣所摇动了。”(《走到出版界》,原载1926年11月17日《狂飙》第5期)
高长虹:“不再吃人的老人或者还有?救救老人!!!”“我对于鲁迅先生曾献过最大的让步,不只是思想上,而且是生活上,但这对于他才终于没有益处,这倒是我最大的遗憾呢!”“至少亦希望彼等勿挟其历史的势力,而倒卧在青年的脚下以行其绊脚石式的开倒车的狡计,亦勿一面介绍外国作品,一面则蝎子撩尾以中伤青年作者的豪兴也!”(原载1926年12月12日《狂飙》10期)
1927年:
高长虹:“鲁迅梦为皇太子,醒了时,笑了,却仍假装在梦中。天才曰:糊涂虫!鲁迅梦为思想界权威者,醒了时,则然‘狗’也。于是而用捣鬼与造谣而假装其有权威者。”(《鲁迅梦为皇太子》,原载1927年1月30日《狂飙》)
1928年:
冯乃超:“鲁迅这位老先生……常从幽暗的酒家的楼头,醉眼陶然的眺望窗外的人生,世人称许他的好处,只是圆熟的手法一点,然而,他不常追怀过去的昔日,追悼没落的封建情绪,结局他反映的只是社会变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哀,无聊的跟他弟弟说几句人道主义的美丽的说话。”(《艺术与社会生活》,原载1928年1月15日《文化批判》创刊号)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