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至四十年代对鲁迅的批驳
-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817次
概要: 天一:“施高塔路的内山书店,实际是日本外务省的一个重要的情报机关,而每个内山书店的顾客,客观上都成了内山的探伙,而我们的鲁迅翁,当然是探伙的头子了。 (《内山完造底秘密》,原载1934年5月上海《社会新闻》7卷16期)1935年: 林语堂:“你骂吴稚晖、蔡元培、胡适之老朽,你自己也得打算有吴稚晖、蔡元培、胡适之的地位,能不能有这样的操持。你骂袁中郎消沉,你也得自己照照镜子,做个京官,能不能像袁中郎之廉洁自守,兴利除弊。不然天下的人被你骂完了,只剩你一个人,那岂不是很悲观的现象。我问鲁迅:‘你打算怎么办呢,现在?’‘装死’便是他的回答。”(《做人与做文》,原载1935年1月16日《论语》57期)1936年: 李长之:“然而鲁迅不是思想家。因为他没有深邃的哲学头脑,他所盘桓于心目中的,并没有幽远的问题。他似乎没有那样的趣味,以及那样的能力。倘若以专门的学究气的思想论,他根底上,
二十至四十年代对鲁迅的批驳,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天一:“施高塔路的内山书店,实际是日本外务省的一个重要的情报机关,而每个内山书店的顾客,客观上都成了内山的探伙,而我们的鲁迅翁,当然是探伙的头子了。 (《内山完造底秘密》,原载1934年5月上海《社会新闻》7卷16期)
1935年:
林语堂:“你骂吴稚晖、蔡元培、胡适之老朽,你自己也得打算有吴稚晖、蔡元培、胡适之的地位,能不能有这样的操持。你骂袁中郎消沉,你也得自己照照镜子,做个京官,能不能像袁中郎之廉洁自守,兴利除弊。不然天下的人被你骂完了,只剩你一个人,那岂不是很悲观的现象。我问鲁迅:‘你打算怎么办呢,现在?’‘装死’便是他的回答。”(《做人与做文》,原载1935年1月16日《论语》57期)
1936年:
李长之:“然而鲁迅不是思想家。因为他没有深邃的哲学头脑,他所盘桓于心目中的,并没有幽远的问题。他似乎没有那样的趣味,以及那样的能力。倘若以专门的学究气的思想论,他根底上,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他常说不能确知道对不对,对于正路如何走,他也有些渺茫。他的思想是一偏的,他往往只迸发他当前所要攻击的一面,所以没有建设。”(原载《鲁迅批判》,1936年1月北新书局第1版)
陈仲山:“你躲躲藏藏的造谣,说日本人拿钱叫我们办报等等。真亏你会污蔑的这样曲折周到!……假如布列派能从日本人拿钱办报,那它一定要像你们那样,公开的一本本一种种的出书出杂志,并公开摆在四马路出卖,即不然,也仍可以交给日本人书店在玻璃窗内张广告出卖,而就不须这样自印自散了。”(1936年 7月4日陈仲山至鲁迅信)
1937年:
毕树棠:鲁迅“缺乏一个哲学家的完整的中心思想,因此在气度上有了限制,不能产出长篇的巨作。”“杂感是他的独造,殊难与他人相提并论,其实只可算他的散文的糟粕。”(《鲁迅的散文》,原载1937年2月1日《宇宙风》34期)苏雪林:“鲁迅的心理完全病态,人格的卑污,尤出人意外,简直连起码的‘人’的资格还够不着。但他的党羽和左派文人竟将他夸张成为空前绝后的圣人,好象孔子、释迦、基督都比他不上。青年信以为真,读其书而慕其人,受他的病态心理的陶冶,卑污人格的感化,个个都变成鲁迅,那还了得?”“鲁迅平生主张打落水狗,这是他极端偏狭心理的表现,谁都反对,现在鲁迅死了,我来骂他,不但是打落水狗,竟是打死狗了。但鲁迅虽死,鲁迅的偶像没有死,鲁迅给予青年的不良影响,正在增高继长。我以为应当有个人出来,给鲁迅一个正确的判断,剥去这偶像外面的金装,使青年看看里面是怎样一苞粪土。”“鲁迅在世时,盘踞上海文坛,气焰熏天,炙手可热,一般文人畏之如虎。”(《关于当前文化动态的讨论》,原载1937年3月1日《奔涛》1期)
“自女师大风潮之后,挟免官之恨,心理失其常态,转其笔锋,专一攻讦三数私人为事。”“鲁迅思想,虚无悲观,且鄙观中国民族,以为根本不可救药……鲁迅之左倾,非真有爱于共产主义也,非确信赤化政策之足为中国民族出路也,为利焉而,为名焉而。”“当鲁迅在世时,霸占上海文化界,密布爪牙,巧设圈套,或以威逼,或以利诱,务使全国文人皆归降于其麾下。有敢撄其锋者,则嗍其党羽,群起而功,遭之者无不身败名裂,一蹶而不复振。”“李大钊革命上绞台,陈独秀革命革进牢狱,而鲁迅革命革入内山书店,此乃鲁迅独自发明之革命方式也。”(《与蔡孓民先生论鲁迅书》,原载1937年3月16日《奔涛》1卷2期)
周作人:“只可惜老人不大能遵守,往往名位既尊,患得患失,与有新兴占势力的意见,不问新旧左右,辄靡然从之,此正病在私欲深,世味浓,贪恋前途之故也。”(《老人的胡闹》,原载《瓜豆集》1937年宇宙风出版社出版)
1939年吉力:“只要我们不承认鲁迅先生是买办或奴才,那便是最公平最确实的见解。……而今人对于鲁迅先生杂感的笔调,早已有了一个‘师爷笔法’的定评,我实在找不出绍兴竟有这样宽容的‘师爷’。”(《杂感家的见解》,原载1939年2月8日《鲁迅风》5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鲁迅──故乡生活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