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之外的邓拓
- [10-10 23:13:42]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442次
概要: 应该说,邓拓曾经是个书生,而且是个很出色的书生。1929年,17岁的邓拓考入上海光华大学,18岁时就有“何妨白眼看俗伧,幽怀默默寄书城”的志向。25万字的《中国救荒史》,已经展露了一个青年历史学家的才华。但他没有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民族的危亡、人民的苦痛,促使他投入政治斗争的洪流,成为了革命斗士。再后来,他在党内的地位逐步升迁,建国伊始,已经做到了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总编辑的高位,成了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人。 毫无疑问,他首先是党的高级干部,忠诚于党的事业。尽管满腹经纶,才情四溢,也无法改变他作为政治家的第一身份。政治家有政治家的行为规范和言行尺度。1959年彭德怀在庐山的直言所得到的下场,对其他政治家或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非政治家,无疑有重大影响。是不是因为从中吸取了某种教训,邓拓的笔下,才写出了与“口径”一致、与现实却不一定吻合的《江南吟草
书生之外的邓拓,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应该说,邓拓曾经是个书生,而且是个很出色的书生。1929年,17岁的邓拓考入上海光华大学,18岁时就有“何妨白眼看俗伧,幽怀默默寄书城”的志向。25万字的《中国救荒史》,已经展露了一个青年历史学家的才华。但他没有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民族的危亡、人民的苦痛,促使他投入政治斗争的洪流,成为了革命斗士。再后来,他在党内的地位逐步升迁,建国伊始,已经做到了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总编辑的高位,成了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人。
毫无疑问,他首先是党的高级干部,忠诚于党的事业。尽管满腹经纶,才情四溢,也无法改变他作为政治家的第一身份。政治家有政治家的行为规范和言行尺度。1959年彭德怀在庐山的直言所得到的下场,对其他政治家或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非政治家,无疑有重大影响。是不是因为从中吸取了某种教训,邓拓的笔下,才写出了与“口径”一致、与现实却不一定吻合的《江南吟草》 。在三年困难时期,有多少支笔不敢正视现实,把人民吃不饱饭的现实描绘成到处莺歌燕舞的人间乐土,只要翻一翻当时的报刊,就可以得出结论。在这个大环境里,邓拓没有能够免俗,《江南吟草》就是证据。对此完全没有必要回避或遮掩。
假设邓拓不这样写,也写“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这样的诗,那么以他刚受过批评不久的特殊身份,他将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政治命运,难以预测。至少可以肯定,将不会再有写作《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机会了。从邓拓的一生看,像《江南吟草》这样的明显和现实背离的作品,确实不多。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我们今天很难揣度。一个政治家,或一个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人,很难完全不受政治气氛的左右。以书生而从政,尤其把政治身份看得高于其他的时候,内心的矛盾冲突或许更多、更激烈。这也可以说是一种代价。从这个角度说,邓拓写出《江南吟草》这样的诗作,也许有他的难言处。(实际上,自从受到批评后到1961年之前,他写的东西很少)他的力量,远远不足以改变使他唱虚假赞歌的环境,而要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甚至在政治上更上一层楼,他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呢?
当然,在邓拓的骨子里,“书生”的潜意识并没有完全消失。通观《江南吟草》,凡写景记事,也就是与现实有联系的时候,都是美景佳世,昂扬乐观。但其中有不多的几篇,是咏历史人物的,情绪就有所不同。其中最鲜明地表达内心情感、也最为后人称道的,是《过东林书院》:“东林讲学继龟山,事事关心天地间。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对东林先贤的敬佩之情,跃然纸上。从江南回来不久,政治环境略为宽松,邓拓就开始了新的活跃:“政治身份”渐隐,“书生本色”渐显,他也开始“议论”。同样,他也为此付出了“血斑斑”的代价。
上一页 [1] [2] [3]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读书之乐须尽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