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初三语文知识梁启超探索» 正文
  1. 梁启超探索

  2. [10-10 23:14:16]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668

概要:民国十二年春夏之交,丁文江和张君劢两人为了人生观问题而发生争论,双方参加的学者达数十人,但由于没有把讨论的前提确定,结果成为一场混战。梁氏曾为此写了两篇关于科学玄学论战的“战争国际公法”和“人生观和科学”的文章,希望能够藉此促使他们真正为真理而辩论。他在这两篇文章的结论里说:“我把我极粗浅极凡庸的意见总括起来,是人生关涉理智方面的事项,绝对要用科学方法来解决;关于情感方面的事项,绝对的超科学。”这种客观谦虚和审慎公允的态度,又是何等的契合科学精神!最难能可贵的是梁氏最后竟以身殉于科学。原来他在民国十四年曾患小便出血症,一直找西医治疗,最后竟因西医错误的诊断和手术,不但病没有治好,而且加速了死亡;不过他所遗留下来的对科学的信念,实在令人钦佩。他自住入北平协和医院以后,直到临终的最后一刻,他始终相信医院和医生,没有半句埋怨;他在临终时还遗命将他的尸体捐赠给协和医院作解剖研究之用。他这种为科学为真理的容忍和牺牲的精神,实在伟大。七、三育并重的见解梁氏虽然不是纯粹的教育家,但他的教育主张颇多可取的地方,其中三育并重的见解,今天读起来犹

梁启超探索,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民国十二年春夏之交,丁文江和张君劢两人为了人生观问题而发生争论,双方参加的学者达数十人,但由于没有把讨论的前提确定,结果成为一场混战。梁氏曾为此写了两篇关于科学玄学论战的“战争国际公法”和“人生观和科学”的文章,希望能够藉此促使他们真正为真理而辩论。他在这两篇文章的结论里说:

  “我把我极粗浅极凡庸的意见总括起来,是人生关涉理智方面的事项,绝对要用科学方法来解决;关于情感方面的事项,绝对的超科学。”这种客观谦虚和审慎公允的态度,又是何等的契合科学精神!

  最难能可贵的是梁氏最后竟以身殉于科学。原来他在民国十四年曾患小便出血症,一直找西医治疗,最后竟因西医错误的诊断和手术,不但病没有治好,而且加速了死亡;不过他所遗留下来的对科学的信念,实在令人钦佩。他自住入北平协和医院以后,直到临终的最后一刻,他始终相信医院和医生,没有半句埋怨;他在临终时还遗命将他的尸体捐赠给协和医院作解剖研究之用。他这种为科学为真理的容忍和牺牲的精神,实在伟大。
 

七、三育并重的见解

  梁氏虽然不是纯粹的教育家,但他的教育主张颇多可取的地方,其中三育并重的见解,今天读起来犹足发人深省。他以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原是“三育并重”、“德术兼修”、“文武合一”的,可是自从仿效外国教育制度以后,不仅使中国固有的精神荡然无存,而且仅仅袭取了外国的皮毛,连西洋教育的根本精神也未学得;因此,他极力主张恢复我国古代“智仁勇”三者并重的教育。所谓“智仁勇”三者并重的教育,是和现代“智德体”三者并重的教育相似而不尽相同的。梁氏认为近代“德育范围太笼统,体育范围太狭隘”,不足包括人类整个心理;而健全的教育应按人类的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而分为智育(智)、情育(仁)、意育(勇)三方面,三者并重,才是圆满的教育。他说: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做‘达德’呢?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总要三件具备纔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现在讲的智育德育体育,不对,德育范围太笼统,体育范围太狭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教育家教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的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

  他这段话是说明圆满的教育不仅应包括智、情、意三育,而且还要以达到智、仁、勇的完成状态为理想,所谓完成状态,就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如何才能“不惑”、“不忧”、“不惧”?梁氏说:

  “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能。”

  “怎么样才能不忧呢?……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仁者’看透这种道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所以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换一方面来看,他们又信得过凡事不会成功的,几万里路爬了一两寸,算成功吗?所以论语说:‘知其不可而为之’,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成败可忧呢?……”

  “怎么样才能不惧呢?……这是属于意志方面的事,……意志怎样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需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又说:‘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着,第二件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论语说:‘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

  他以为在知育方面,如果能够具备相当的学识,则能明白事物的条理,辨别是非的标准,这样自然能够不惑;在情育方面,如果能够看透成败得失的道理,则能体会人己的合一,这样自然能够无所疑虑而做到不忧;在意育方面,如果能够做到心地的光明磊落,不为劣等的欲望所牵制,则能见义以赴,不避危险,这样自然能够不惧。
 

八、理想国民的塑造

  梁氏鉴于我国国民一般的缺点,针对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吸收东方和西方道德的特点,塑造了一个理想的国民的标准,他称之为“新民”。这个标准不但在当时是有价值的教育,就是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努力去实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梁启超史话》序
《梁启超探索》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