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扩展初三语文知识朦胧诗潮» 正文
  1. 朦胧诗潮

  2. [10-10 23:14:16]   来源:http://www.85jc.com  初三语文知识   阅读:8483

概要:林秀琴 发韧于1978年《今天》的朦胧诗群,其前身可追溯到六十年代的地下诗人群。六十年代初北京有不少类似“太阳纵队”这样的文学小组或小沙龙,他们秘密写诗,跨校组织诗歌朗诵会,当然也遭到了当局的禁止和惩罚。这一星星之火到了七十年代初,则成燎原之势。食指、黄翔、贵州诗人群、多多、根子等白洋淀诗群紧接着纷纷亮出诗作。在这块坚实地基上,1978年《今天》创刊,北岛、芒克、江河、杨炼、顾城、舒婷以蔚然大观的气势,标志着朦胧诗群的牢固地位及勇猛力量。他们则开拓了一个诗歌的新纪元。朦胧诗潮发生之际,民族和国家刚刚从混乱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尚且处于一个百废待

朦胧诗潮,标签:初三语文知识扩展,http://www.85jc.com
林秀琴       发韧于1978年《今天》的朦胧诗群,其前身可追溯到六十年代的地下诗人群。六十年代初北京有不少类似“太阳纵队”这样的文学小组或小沙龙,他们秘密写诗,跨校组织诗歌朗诵会,当然也遭到了当局的禁止和惩罚。这一星星之火到了七十年代初,则成燎原之势。食指、黄翔、贵州诗人群、多多、根子等白洋淀诗群紧接着纷纷亮出诗作。在这块坚实地基上,1978年《今天》创刊,北岛、芒克、江河、杨炼、顾城、舒婷以蔚然大观的气势,标志着朦胧诗群的牢固地位及勇猛力量。他们则开拓了一个诗歌的新纪元。
朦胧诗潮发生之际,民族和国家刚刚从混乱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尚且处于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这是一片急须建设和重新叙事的废墟。民族、国家、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使命感是这一时期的关键词。朦胧诗群更多地传承知识分子的精英情结和敏感的时代意识。“历史终于给了我们机会,使我们这代人能够把埋在心中十年之久的歌声唱出来”,“反映新时代精神的艰巨任务,已经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肩上”──“今天诗群”从一诞生,就表明了他们将以国家、历史、时代为已任,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参与精神及批判意识。

  对社会的批判、怀疑,对存在的困惑、迷惘,对人生的失落、伤感,是朦胧诗的基本情绪,“做一个人”和“恢复生活的本来面目”是他们的理想。他们反省自己的《履历》(北岛),其实也就是反省国家、民族、时代的足迹。他们试图对一切不公正的事物提出抗议,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自信(《回答》)。这种使命感和怀疑、批判的精神,显然是五四时期启蒙救世传统的坚硬回声。朦胧诗群再次高举延安时期、建国时期搁置了的“人”的旗帜,深入个体意义上的“人”。人的尊严、价值、心灵关怀和精神世界,知识分子忧患意识和时代意识,也再次得到了“合法”的关注和表达。

  朦胧诗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一道汇入整个时代的叙事和抒情之中。即使如此,朦胧诗在它的时代仍然曲高和寡,这和它的“先锋性”息息相关。徐敬亚认为,朦胧诗群的“主题基调与目前整个文坛最先锋的艺术是基本吻合的”。⑴1986年,“先锋”一词作为一种方向和旗帜已然出现于诗歌中,骆一禾就以《先锋》为诗名。徐敬亚在《圭臬之死──朦胧诗后》一文中将北岛、顾城、江河、杨炼、舒婷、梁小斌称为“引发全局的六位先锋诗人”。

  这种先锋性源于朦胧诗人对诗歌自足世界的追求。北岛认为,诗人应该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即真诚、自由、正义和人性的世界。⑵江河也认为,“艺术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渴望塑造。”⑶在陈旧的诗歌话语传统前,《今天》认识到到一种“形式的危机”正在威胁诗歌,“建立自己的世界”的使命也促使朦胧诗人寻找新的诗歌表现方式。北岛说:“许多陈旧的表现手段已经不够用了,隐喻、象征、改变视角的透视关系,打破时空秩序等手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前景。”⑷其时,西方意象主义、象征主义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整个崇尚解放与自由的历史语境中来到了中国的文学领土上,并给朦胧诗人的创作实践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以及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方法。意义和情绪的多层次和内部的冲突、矛盾,意象的跳跃性、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意象的凝聚或者分散,象征、隐喻、暗示、变形,时间和空间的无序、混乱、交错、切割……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拓展了语词的内部张力,也需要更为丰富而多变的想象力。

  谢冕认为,“朦胧诗从一发端就追求诗的现代性。”⑸现代性的寻求首先冲击的是传统诗歌语言和一套已然丧失生命活力的抒情表意系统。这“第一只春燕”(李泽厚)为僵硬刻板的诗坛所带来的清新和风,颠覆了具象化、叙事性的抒情方式和“颂歌”传统。《今天》的中坚不再恪守50年代形成,并业已经典化的诗歌模式,即以社会性理念的“大我”作为抒情主人公,以欢乐、高昂的牧歌、赞歌、战歌作为基本风格,以“古典+民歌”的理想形式作为基本追求的诗歌传统。朦胧诗人“力图在物我之间造成新的存在物……使那些被感情浸泡过的形象,使诗人的情感,组合新的形象图”,追求“象一道只写出等号一边的方程式。诗人只写出一组组的字母和符号,读者可以把自己的感受代入其中,因而会因读者的不同而产生无数个解。”⑹而这一切,都是五十年代颂歌传统中那种直白、单调、一体化和整体化的诗歌程式所不信任的。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三语文知识初三语文知识扩展语文学习 - 语文知识扩展 - 初三语文知识

上一篇:江河:掘出文化史诗的河道
《朦胧诗潮》相关文章
留言板
取消 发布留言